以消费明细考核是否勤俭?教育创新不能漠视学生权利
教育不是光靠数字和指标就能把人培养出来的,学校如果只想着用硬核数据来“约束”学生,难免让人觉得学校是在进行“消费监控”。
近日,广州理工学院要求学生提交消费明细用于考核引发争议。该高校考核要求显示,学生需提供支付宝或者微信一周的消费截图凭证。这个要求引发学生不满,认为侵犯隐私,影响个人生活。学校解释说,这是一个养成教育工程,“提交消费明细是从培养勤俭节约的消费意识这方面考虑的。”广东省教育厅工作人员表示,核实相关情况后将进行督促整改。
尽管校方表示,提交消费信息不是硬性规定,在相关考核中,如果学生不愿选择这个项目,可以不选。但从目前已知的信息中,我们无法辨别学生的选择权有多大,更何况,校方提一个要求,经过中间的种种环节,传达给学生时,可选项可能已被简化为必选项。在权力不对等的关系里,自愿原则有可能沦为一种装饰物。
学校希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这个教育初衷本没有错,想通过对生活实践的考核来引导学生,也多少折射出当下高等教育“考核多元化”的一种潮流。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让学生反思花钱习惯,建立理性消费观念,称得上是一种“养成教育”。
但毫无疑问,教育工作者忽视了个人数据信息的敏感程度。一个人的电子钱包记录可不是摆在大庭广众下的展品,消费明细就是一个人的生活地图,它清晰地对应了每一个生活细节,包括饮食偏好、兴趣品位、社交场所、人际交往……这些数据的隐私性不言而喻。没有人喜欢被人窥视生活,而消费明细就是那道不能被掀起的窗帘。更不用说,一旦数据管理措施不严谨,这些记录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当成别人的谈资,或成为他人牟利的信息工具。《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即使教育目的具有正当性,学校可能也很难证明这么做的必要性。
此外,用消费记录如何衡量学生是否勤俭节约?如果是谁花钱少谁就是节约能手,那万一学生不花自己账号里的钱,而是有人为TA花钱呢?如果是考查不同领域的消费占比,那么,有人在乎吃,有人在乎用,有人在乎精神消费,如何界定哪种消费才算勤俭?《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这届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与传统不同,他们愿意为新奇体验花钱,愿意给兴趣爱好买单,但同时重视“质价比”,他们的口号是“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提倡“该省省、该花花”。问题来了,假设一个学生每天少吃一顿饭,但花了大几百元买个手办,算节省还是浪费?
事实上,2024年一项面向11390名大学生的消费调研显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已逐渐成熟,82%的大学生并不是因为“真的缺钱”才用消费金融,在他们看来,更高效使用金融工具,是让自己更“省钱”,超98%的大学生会有意控制自己每个月的消费和使用额度。95%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每月消费金融的使用金额不超过2000元,主要用于餐饮外卖、出行交通等日常消费。也就是说,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成长速度,可能已经超过了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认知。
将复杂的过程教育简化为量化指标的做法,说明在教育创新尝试中,很容易就陷入评价体系的机械化操作。教育不是光靠数字和指标就能把人培养出来的,学校如果只想着用硬核数据来“约束”学生,难免让人觉得学校是在进行“消费监控”,反而忽略了教育最本质的功能——引导和激发自主性。
当然,也不必全盘否定高校的“养成教育”计划。比如,采用匿名的方式统计并分析消费结构,在遮住关键信息的情况下,鼓励大家分享消费心得、讨论消费理念;如果是具有指向性的考核,则可以将考核重点转向消费计划制定、二手交易实践等行为,多一些正向激励。无论如何,高校的教育模式创新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权利,尊重法治精神。(马青)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