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拍“烟卡”不必过度敏感
其实,对孩子们来说,追逐新鲜的游戏、玩具,与小伙伴们拥有共同的话题,在游戏中学习规则、进行社交、认识自我、展现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成长必须的功课。
近期,小学生群体中流行一种新游戏拍“烟卡”,或叫打“烟牌”。“烟卡”由废弃烟盒制作而成,孩子们把各种烟盒盖撕下来,折成长方形卡片,双手合拢,以空掌心拍击地面,卡片被掌风击中翻面就算赢。
当“香烟”与“小学生”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心生警惕,在相关报道中,“有害”“沉迷”“防范”等用语,充分体现了成年人的忧虑。其实,如果看过孩子们的游戏,就知道所谓拍“烟卡”并不是新鲜玩意儿,70后、80后的家长们,小时候也玩过类似的游戏。有的是“拍纸牌”,有的是“拍卡片”,纸牌就是扑克牌,卡片则是当时流行收集的东西,比如干脆面里的成套球星卡片;也有用烟纸叠成方块来拍的,收集烟纸就跟集邮、集火花的爱好差不多。
没想到的是,这种游戏又在如今的小学校园里重现,更没想到的是,有些成年人对童年游戏大惊小怪起来。
要说这种游戏是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肯定不是。有家长担心,孩子们在游戏中接触到烟卡,可能会对吸烟产生好奇心。有的孩子已经可以根据香烟价格,将“烟卡”分为不同等级,比成年人还熟悉香烟。而且当他们收集“烟卡”的时候,被动吸二手烟的可能性在加大。还有学校发现,学生在收集“烟卡”的过程中,有的出现了不良行为——到处捡烟盒、向他人索要、在小卖部赊账、互相攀比等。甚至,还有孩子在游戏中沉迷输赢,有了赌博的倾向。
但是,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们当成娇柔的花朵,供养于温室,而应该是经历阳光风雨后依然坚韧挺拔的翠竹。相比有的学校“一刀切”禁止,湖南浏阳市道吾小学的做法更值得推崇。
道吾小学的校长陈利莎先是让孩子们教她怎么游戏,然后写了一封公开信,将游戏中她的观察和体会分享给了家长。她在信中说,孩子们先是教了她“制胜手势”,然后在最初的几局让着她,等她熟练了才开始与她真正较量。她对此感悟道:“在游戏里能习得遵守规则、竞争合作、统筹分析、人际交往、资源利用等能力……”陈校长把孩子的兴奋与家长的焦虑一起摆在桌面,开展主题班会和辩论赛。在她的鼓励下,孩子们勇敢地向家长表达观点,而家长也在回执中陈述理由。进行平等地交流,然后以“约法三章”的方式游戏,这远比简单粗暴的禁止有效得多。在陈校长看来,德育的目的不必太在乎结果,讨论互动才是更弥足珍贵的。
收集烟卡不等于买烟吸烟,喜欢游戏并不必然就会沉迷,继而影响学习。其实,对孩子们来说,追逐新鲜的游戏、玩具,与小伙伴们拥有共同的话题,在游戏中学习规则、进行社交、认识自我、展现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成长必须的功课。大人们应该关注、引导,但不必过度敏感、上纲上线。
当发现孩子很投入地玩一种游戏时,不妨与孩子一起体验,并坦诚地展开讨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动机,向他们告知风险,与他们商讨规则;还可以鼓励他们走向户外,摆脱电子产品的诱惑,激发更多的兴趣爱好,开创更多的游戏。在教育心理学家看来,游戏,是孩子们的第一语言。成年人应该耐下心来,倾听孩子们在说些什么。(马青)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