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普见高分,为何家长更焦虑
如果录取制度不变,“越来越好”的学业表现,只会加剧学业内卷和教育焦虑。须拓宽完成义务教育后的成才选择,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最近几天,多地陆续公布中考成绩,很多地方可以说是普遍高分,如四川成都710分满分,去年考上600分的有3900多个,今年却有7000多个;在江苏无锡与浙江宁波,中考总分720分,600分的孩子都无法上普通高中……对此,部分家长、学生感到疑惑:明明考了很高的分,为何去不了好学校就读?
此前,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我国80%左右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由此看来,中考分数普遍提高,和学生的学业表现具有一致性。可为何学业成绩、中考分数提高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却依旧呢?
原因在于,学业表现是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但高中学校和大学招生,依据的并不是学业表现的绝对评分,而是学生的相对排名。如果录取制度不变,“越来越好”的学业表现,只会加剧学业内卷和教育焦虑。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必须拓宽完成义务教育后的成才选择,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80%学生学业表现达中等以上,可所有学生中有40%左右要在中考后进中职;中考中高分生成堆,可满分750分没考到700分就可能上不了重点高中,这正是家长焦虑的重要源头。近年来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考命题有简单的趋势,学生的学业成绩与中考分数水涨船高,但相对综合排名却没有提高,“内卷”也就越演越烈。
很多人希望通过取消中考、取消中考后的普职分流,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和家长不为名次而焦虑,重视发展自己的兴趣并培养综合素质。但是,取消中考,完成义务教育后实行就近免试入学,这需要高中教育均衡发展。而现阶段我国普高教育水平并不均衡,超级高中、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之间差别较大。
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治理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卷”,我国去年推进了“双减”制。我国正在推进的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落实评价改革,就需要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重视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变化与综合素质。概而言之,必须摆脱名次评价。
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而非选拔功能。当前,中考和高考都是选拔考,因此,命题简单反而不利于发挥选拔作用,会进一步刺激焦虑,选拔考需要强调区分度。作为评价的考试,一个班有10名同学表现可以得A,而不是还一定要分出第一名,通过考试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过去20年来,我国一直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等级评价,学校和教师不得向学生和家长提供非本人的成绩数据,不得对班级和学生考试结果进行排名,但落实情况很不理想。我国学生和家长关注名次超过关注分数,是因为考试的主要功能是选拔,不是评价。
其次,需要按均等化思路配置基本公共教育资源,不能再把教育和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要淡化教育的分层功能。我国新《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未来选择职业教育,将不是根据学生分数高低,而是学生的个性、兴趣,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给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与空间。(熊丙奇)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