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遗体的误解和理解
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让遗体和器官捐赠者获得精神甚至实际的支持,如捐赠者可以像捐血者一样获得一定的就医便利。让国人有更多愿意捐赠。
媒体近日披露,一年前“转院到火神山照顾重症外婆”的90后女孩吴某哲因捐赠外婆遗体受到网暴,指责她为了炒作、出名,“把外婆的遗体都捐了”。武汉另一位蔡姓女子也因为向火神山医院捐献父亲遗体,遭受网友批评,称她在其父亲去世后“擅自”做出决定捐献遗体,是不孝。
这些批评显然有误解的成分。事实上,无论是吴某哲捐赠外婆遗体还是蔡某捐赠父亲的遗体,都是获得了老人的同意才捐赠的。人们对此的误解一方面是出于现代科学伦理的原因,即无论是医学的何种人体试验还是捐赠遗体,都应当签署知情同意书。只是疫情期间,我国有关患有传染病的遗体捐献程序尚不完善,吴某哲手写的志愿捐献书就可以说明。误解的另一方面,在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在国人眼中,百善孝为先。
吴某哲和蔡某情况表明,对于人们自愿捐赠遗体和器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方面当然要进行科学传播,打消人们的误解;另一方面也要让这样的善行获得足够的荣誉和致谢。火神山医院的做法就值得借鉴。火神山医院关停前,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副主任、时任火神山医院医务部副主任的张宏雁对捐赠器官的家庭以感谢信的方式致谢。感谢信里写道:“感谢您及家人无私捐献逝者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为我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做出突出贡献……谨向逝者致以深切的哀悼,并向您和家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器官捐献数量提升,能够挽救的病人生命就更多。这当然是人们科学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跃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过去的情况表明,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器官衰竭患者,其中30万人急需器官移植,但能获得移植机会的仅约2万人,主要原因就在于供体器官匮乏。而根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统计,我国2020年人体器官捐献登记人数首次破百万,是前8年的总和。公众捐赠器官的人数逐年增多,这意味着人们正在深入理解遗体捐赠和器官移植。捐赠遗体不只是可以用器官救活他人,而且可以有多种医学用途,如理解疾病的病理、免疫机制,不仅可以理解病原体感染人的路径、方式、时间和目标器官,而且可以针对病原体的认知研发疫苗和药物,以及改进临床治疗方式,能更有效治疗病人。
当下,除了让器官捐献的善行获得足够荣誉,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让遗体和器官捐赠者获得精神甚至实际的支持,如捐赠者可以像捐血者一样获得一定的就医便利。如此,可以让国人有更多愿意捐赠遗体和器官。(张田勘)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