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开发酒”到底是个什么酒?
走过粗放竞争的白酒,恐怕也要主动洗牌,在铺摊子的历史问题上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这既是珍惜自己的“羽毛”,亦是在品控上尊重市场规律。
近日,记者在山西太原、汾阳等地调查发现,汾酒集团出品的产品存在价格、产品信息混乱,“集团开发酒”暗藏私自灌装等现象。此后,汾酒集团发布声明称,“将大力进行整治、整改,保障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山西省汾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对杏花村镇的白酒销售商进行检查。
都挂着“汾酒”的牌子,却卖着良莠参差的货。要不是媒体的科普,大概很多人对这个事实是傻傻分不清的:股份酒才是指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生产的汾酒,这是汾酒老厂;而集团酒则是由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他子公司生产的酒水,它们由各个开发商自行设计包装品名销售,所以也称为“开发酒”。
一言蔽之,股份酒是原厂的,开发酒是贴牌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白酒这件事,各有流派,各有偏好。杏花镇酒厂林立,大概就跟茅台镇差不多,理论上说也不是稀奇的事。开发酒当然有开发酒的好处,比如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后,汾酒受到波及,省外市场快速流失。受益于合作开发模式,汾酒在2004年之后迅速崛起。业内的说法是,汾酒的品牌最多的时候在1000多个左右。后来战线收缩,数百品牌依然叫人眼花缭乱。
开发酒的问题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弄虚作假。比如汾酒集团规定,所有开发商的酒水必须来自汾酒集团公司,不能私自灌装。但事实上,用三无散酒冒充汾酒的恶例恐怕并不是一两起。酒企集团再大,也管不了下面成百上千的贴牌商。对于酒企集团来说,开发商既是客户又是合作商;对于消费者而言,开发商显然既可代表汾酒集团,抑或是“灰色地带”的造假者。二是价格混乱。股份酒的价格体系基本是顺畅而有序的,但是开发酒的舞台就诡谲多了。比如一款汾酒“集团开发酒”扫码显示零售价为588元/瓶,但其在开发商处进价仅30元。真假莫辨、标识不清,生产厂址和批号栏甚至都是可以“留白”的——如此操作,乱象纷呈。
《产品质量法》利剑高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醍醐灌顶,仍管不好这个混乱的贴牌酒市场。这当然不是一个白酒品牌面临的尴尬,理解了股份酒和开发酒之间的“微妙差别”,自然就理解了媒体广告里、骚扰电话里低价轰炸的“名牌酒”真相了。此前有消息称,有名酒企业停止贴牌定制,一年清理163个品牌。走过粗放竞争的白酒,恐怕也要主动洗牌,在铺摊子的历史问题上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这既是珍惜自己的“羽毛”,亦是在品控上尊重市场规律。
否则,既然授权了、收钱了,开发酒出事,股份酒怕也难以独善其身。(邓海建)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