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学习时间“领跑”全球,怎么破?
巨大的市场,意味着超出想象的操控力量。其典型特征就是欲罢不能,把所有的孩子都异化为“别人家的孩子”,从而所有人都绑架到学业竞赛的战车上。
据媒体报道,21世纪教育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我国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研究报告》称,我国中小学生课内外学习时间“领跑”全球。研究报告显示,与2005年相比,2015年学生上课外班的时间大幅度增长,学习日上课外班时间为0.8小时,休息日上课外班的时间为2.1小时,分别是10年前的两倍和3倍。随之带来的是大量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运动时间不够,视力问题、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
孩子们学习时间“领跑”全球,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这份研究报告也不过是再一次以“大数据”的方式,将公众的日常生活经验表述得更为清晰、具体一些而已。近视、肥胖问题的日益低龄化,时不时曝出的中小学生上体育课猝死的新闻,以及家长在给孩子报班上的比拼,凡此种种,均让人焦虑不安。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是多少年之后的又一个“我”。如果他们成天蜷缩在桌子后面,或奔波在去补课班的路上,又怎么可能“让我们荡起双桨”?
中小学生的负担为什么减不下来?原因很复杂,从当下中小学教学的实践看,绝非某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是各方综合发力、相互缠绕的结果。没有家长或学校不希望学生的负担减轻一些,遗憾的是,每一轮“减负”的声浪或行动过去之后,一切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很难说这是一种“报复性反弹”,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孩子们、家长们往往无法真正从中抽身。
从政策层面看,有关方面一直在强调减轻学生负担,目前备受争议的“下午三点半放学”,初衷就是为了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免于补课等教学活动而确定的。至于什么“无作业日”、不倡导报课外班、严查老师课外补习等规定,不知凡几。然而,尽管规定很严厉,措施也很细致,却始终遏止不了愈演愈烈的补课风,孩子们的负担并没有减下来。
从家长层面看,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热衷于补课,很多补课行为,与其说是主动而为,不如说是处于一种被裹挟、被影响的被动状态。“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自己家的也就跟着如何如何。这中间,其实是存在很大的游移幅度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将这种学业负担上的攀比说成是教育上的“军备竞赛”,确实生动,但力量来源未必全是家长。
也即,当下孩子学业负担重,恐怕还是要从社会层面找找原因。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何管不住补课?或者说治理补课的效果因何不彰?二是,影响家长判断的主要推手来自何方?不补习就掉队的教育风气又是如何形成的?
分析这几个问题就会发现,已经蔚成一个庞大产业的校外培训恐怕责无旁贷。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不断游说、影响并裹胁各级管理部门,从而使得堂皇的治理行动每每虎头蛇尾,甚至“还没开头就煞了尾”。另一方面,这些机构自命专业,往往会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制造舆论、影响家长,从而让家长主动把孩子送进辅导班。
以教辅材料为例,为什么很多教辅会直接发到学生手上?很简单,校长、班主任乃至教育行政部门都参与其中了。为什么不少培训班公然声称有“名师指点”?很显然,“名师”本来就是学校的骨干老师。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这条产业链无远弗届、无孔不入,某种程度上讲,其不仅分肥巨量的教育资源,甚至也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
巨大的市场,意味着超出想象的操控力量。其典型特征就是欲罢不能,把所有的孩子都异化为“别人家的孩子”,从而所有人都绑架到学业竞赛的战车上。
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多年以来,一直有专家提出要规范校外培训。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要求治理无资质和有安全隐患的培训机构,治理数学语文等学科超纲教、超前学的“应试”行为,治理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的不良教学行为。这一规定若能落地,想必会缓解学生学习时间上的比拼。但考虑到教育领域各个方面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结果仍待观察。
疯狂的学习时间竞争该消停了。民众也期待,监管层面应该从民族发展的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规范校外培训,刹住那些推波助澜的补课之风,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胡印斌)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