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沦为骗子道具,谁在神助攻
如果说被骗可叹,骗子可恨,那么“神助攻”的帮凶则可恶。在以房养老骗局中,一些公证人员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为骗子背书,形同为魔鬼化妆。
又见老年人被骗,这次是“以房养老”成了骗子的道具。据报道,2015年以来,北京市数十位老人陆续深陷骗局,他们有的失去房产,无家可归;有的背上巨额债务,苦不堪言。更悲催的是,由于老人们签署并公证了一系列文书,他们想要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房子,难度很大。
理财、保健品,电话诈骗被称为老年人最容易受骗的三大陷阱。以房养老可归为理财一类。骗子无论披马甲还是着套装,万变不离其骗。故此,尽管这次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辅以环环相扣的套路,仍改变不了骗人勾当。
一般来说,骗子的操作手法是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设之以害。以报道中的事件为例,骗子手法是,向被骗对象鼓吹:把手里的房子抵押借款3个月,就能获得每月10%到15%的高息,到期还能全额返还本金。简言之,先给你甜头,再让你吃苦头,一旦被套牢便万劫不复。
别轻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被骗者再可恨也不如骗子可恨;更不必指责被骗者是“老糊涂”,一些老年人基于困窘的当下和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慌,再加上因警惕意识不足掉入骗子的精准诈骗中,并不该被“围殴”。
如果说被骗可叹,骗子可恨,那么“神助攻”的帮凶则可恶。在以房养老骗局中,一些公证人员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为骗子背书,形同为魔鬼化妆。有个细节是,今年4月,针对北京市国立公证处接连发生数起为不真实的事项出具公证书,导致当事人房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买卖或抵押的情况,相关人员被吊销公证员执业证书。这个处理大快人心,在称快同时也该反思和追问。
本该严谨严格严肃的公证,却背弃客观公正原则,这样的公证员置当事人权益于何地?置公证法为何地?置公共利益于何地?如果公证员不公不正,公证机构又谈何公信力?
纵观那些典型的诈骗案例,有一种共性是,少数职能部门守土失责,本该积极履职,却错失良机;本该严把关卡,却城门洞开;本该未雨绸缪,却无动于衷。
防范老年人被骗,职能部门早就开出不少药方,比如,2014年12月10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发布《中国老年人防诈骗指南》。对于老年人来说,涉及陌生人谈财谈物,最好的“保守疗法”是“三不”:不接腔、不相信、不配合。这当然是良技,但别低估骗子的手法。我们常说骗你没商量,骗子行骗之前最善于“商量”;也有人说对骗子避而远之,可是哪个骗子的脑门上贴着“骗子”二字?
打击骗子,瓦解骗术,需要监管部门发力;防止被骗,远离骗局,老年人需要提高警惕心的同时,也需要做子女的多尽孝道。老年人被骗,一大原因是缺乏情感慰藉,骗子乘虚而入,在花言巧语的情感“营销”之下,老年人被骗了还替骗子数钱。有网文说,让父母跟得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才是最好的孝顺。怎么跟得上?无非是多陪陪父母,让父母尽可能地掌握现代工具,多拥有一些防骗技巧。
如果父母积年累月见不到父母,如果子女表达孝意,以银行寄出的钞票来衡量,那么处于“情感账户”透支的老年人就离便宜近了一步。
曾有调查显示,一些地区的诈骗案件中,70%的受害人是中老年。在舆论监督下,以房养老的行骗市场会式微,但善于“学习”的骗子会瞄准其他狡黠手段。为此,全社会一起努力防骗的同时,也需要那些“守门人”守住职业底线,少一点“神助攻”,这样骗子得逞的机会就会少一些。(王石川)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