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企业发布“公益财报”
如何在商业诉求与公共利益、企业逐利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并不容易。企业将公益提高到公司治理的高度,而不仅仅是呈现某种形象的展示板。这显然是一种积极之举。
据新华社报道,某集团于北京时间18日晚间披露2017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及2017财年全年业绩的同时,也公布了2017财年公益最新数据:超过3亿用户、178万卖家通过平台参与公益行动。2017财年此企业平台共推动社会公众47亿人次参与公益。
企业发布的“公益财报”让社会公众清晰地看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这可不是自说自话,也不是有些企业动辄就玩的什么“捐赠意向”,而是实实在在投入公益的数字。这些善款通过与阿里合作的超过600家公益机构,发放给需要的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的公益行动,并不是在比拼投入资金的数额,这并不意味着资金数额就不重要,而是说,串联起亿万民众的“大阿里”,在做生意、与民众线上线下互动的同时,也把公益的思维渗透其中,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广泛参与公益行动。
这也是“四分之一中国人”一起做公益的魅力所在。
这种“人人参与,才是公益”的理念,本身就是在培育一种新的价值观和财富认知。其中,巨量的用户不仅托举起庞大的商业平台,也一点点将公共意识、公益思维传递到每一个目标用户中去。这一完全无门槛、自由包容的公益模式,也让公众在付出举手之劳的同时,动员起更多的公益参与行为。
通俗地说,民众“剁手”就是在献爱心,消费同时也是在做公益。这样,把原本一向被视为高尚的公益行为,转化为网民的家常日用、琐碎生活、随机购物,等等,这显然是一种巨大的变化,用“革命性”来描述,一点也不过分。事实上,任何事物越是具有强烈的公共性,且边界不高、缺乏门槛,则现实效果就会越好。公益本来就不应该是一种“贵人秀”。
客观而言,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公益慈善既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新难题。如何在商业诉求与公共利益、企业逐利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并不容易。企业将公益提高到公司治理的高度,而不仅仅是呈现某种形象的展示板,既体现了企业回报社会的诚意,也与社会公众实现了某种良性互动,反过来促进了企业高速发展,这显然是一种积极之举。(胡印斌)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