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烟出租车”就该是城市标配
一个文明、健康的城市,所有的公共场合都应该遵循公共准则,绝不允许出现随意越界、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
据媒体报道,5月起,包括郊区电动出租车在内,北京市7.1万辆出租车纳入全面控烟范围,无论司机还是乘客都严禁在出租车内吸烟。相关部门要求,在出租车内明显位置张贴“禁止吸烟”标志,乘客发现车内有吸烟情况,可通过北京市卫计服务热线12320举报,或向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投诉。
出租车内环境密闭、狭窄,一旦有人吸烟,污浊的空气久久不散。不文明,更不健康。此番北京市全面禁绝出租车内吸烟,必将促进控烟行业管理的深入发展,也是实现控烟全链条监管的重要举措。
其实,2015年6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第九条有明确规定,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租车禁烟本来就是一种法定责任。
遗憾的是,在以往的实践中,这一禁令在公交车、地铁等领域得到了很好的执行,而在出租车方面,却差强人意。来自2016年底北京市开展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73.3%的出租车内无禁止吸烟标识,23.8%的出租车司机允许乘客在车内吸烟,8.1%的车内有烟味儿,1%的出租车司机在车内吸烟。而在现实中,很多人也有体察,轻烟袅袅的出租车不在少数。
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与人们的惯性思维有关系,要么认为乘客是上帝,不好直接干预;要么认为的哥辛苦,抽口烟可以提提神。另一方面,关键还在于没有形成出租车也是公共场合、公共环境的共识,从制度层面也没有相关的压力机制。毕竟,在一个乘客与司机面对面的狭小环境中,无规则,也就无约束,大家很难拉得下面子出面制止吸烟。
因此,若想实现“无烟出租车”的愿景,首先需要营造一个控烟全覆盖的外部环境,明确规定,出租车内一律不得吸烟,所有人员须一体遵守,不仅要有禁烟标识,也要有投诉举报渠道。这样,规则明明白白,而交通参与者自然也会接收到这一明确的信息,并克制、约束自己的吸烟冲动。
其次,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应该实现常态化的检查督促,既要有企业自查,也要有部门抽查,一经发现问题,或警告、或处罚,不得姑息放纵。事实上,以出租车相对严密的行业组织而言,将禁烟列入强制性要求,并不是什么难事。当然,出租车能不能实现完全“无烟”,也取决于整个社会公众文明意识的提升。而文明的最低限度,即是个体的行为不得侵犯公共利益,烟民自己吸烟并无不可,但要讲究场合、照顾他人的感受。
一个文明、健康的城市,所有的公共场合都应该遵循公共准则,绝不允许出现随意越界、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既然法律法规明确要求“带盖子”的公共场所都不得吸烟,则“无烟出租车”本来就该是城市的标配。这不仅是城市文明的体现,更是公民的责任所在。(胡印斌)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