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落入了一种话语陷阱。如果开放是当然,那么关门才需要理由;如果关门是当然,那么开放就需要理由。现在很多人在努力证明校园应当开放,这其实说明人们已经被带入了某种误区:关门似乎是理所当然,支持开放的人则必须拼命地找理由。而且大学校门开放的议题,已陷入一种非常“低质量”的状态。这里面没有细节讨论,比如现在大学到底客流量多少,怎么就冲击教学秩序了,怎么就无法管理了……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数字说明。
文化基因的转变需要数代人的更替,这样的文化心理的深层阻抗以及目前评价体系与政策导向中存在的割裂,使一部分家长“表面顺应政策,私下加倍投入”。但在人工智能系统性重塑社会形态的当下,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正在被改写。这场从知识传承到能力建构的教育革命,已不能单纯依靠投入时间与精力来取得成功。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未必能被直接应用。唯有激发每个孩子自身潜力,最大程度培育其创新创造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成年人放任孩子不文明观展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对艺术的不尊重。这种不尊重,很难让美育在孩子们身上起到作用。成年人固然可以不懂一些作品表达的艺术内涵,但作为社会个体,对任何作品持有基本的尊重是应有的社会共识。现实中,很多成年人自身都做不到在艺术场所保持对展品自发的尊重,比如不开闪光灯拍摄、不大声喧哗讨论……当成年人都做不到在艺术场所保持基本礼仪规范,自然也就容易对孩子们疏于教育而出现上述破坏行为。
“试行”而非“施行”,“弹性”“鼓励”而非“固定”“强制”,也将弹性工作制落地的另一面现实置于眼前。毕竟,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行的五天工作制,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的社会运行惯例,是各方主体互动交往的一种前提和预期;对企业而言,弹性工作制意味着管理与沟通成本的增加,谨慎对待也在情理之中。因而“弹性工作制”的落地,更需要在消费部门之外的社会生产部门形成广泛的民意基础,而这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那些在群众眼皮底下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人,看似给自己脸上贴金,实则在群众心里招骂。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想显绩,不想潜绩,只考虑一己私利,不顾及公共利益,这种急功近利、作风漂浮的领导干部,最终只会让自己彻底丢了面子。常言道:“刷金的菩萨不禁擦”“吹饱的气球怕针扎”。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们加强作风建设、查纠“面子工程”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从现实来看,一种长期形成的公共出行习惯要彻底改变,并不容易。甚至,“左行右立”已经融入了不少人的“肌肉记忆”。在这种情况下,要让更多人走出“左行右立”的“误区”,的确离不开更多的引导。北京部分地铁线路的车站扶梯上增加了一左一右两组黄色脚印标识,这一细节就展现了一种更为积极的纠偏态度,或值得更多地方的效仿。毕竟,相比于张贴于墙上的文字版规则告知,这种可以具象化触达每个人的“实体”引导措施,将发挥更直接的提醒作用。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
当前正值“十一”假期,全国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流动的中国”呈现出蓬勃生机。此刻,带着文明出行,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沿途的美景,更有假期的美好。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一定能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大门越来越大,也就能够更好地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