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伍里川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采访发现,用户注销“休眠”银行卡遭遇很大难题。例如,有的人想集中注销数张“休眠”卡,却必须本人携带身份证,分别前往各家银行的线下柜台办理,结果来来回回跑了几趟还没办完;有的人去银行注销,工作人员说必须提供卡号,只能先查号,而在卡已丢失的情况下,还得先补卡才能注销,问题是补卡还要等一周时间。
注销“休眠”银行卡的过程不仅耗时费力,还潜藏着个人信息泄露、资金损耗等风险,要是被犯罪分子盗用,后果不堪设想。至于“先补卡再注销”等要求,则给人带来一种荒诞感。说到底,这种信息壁垒、程序壁垒的存在,有悖于大数据时代的便捷化、人性化需求,有悖于相关领域创新管理模式的要求,已经成为群众的一大痛点和难点。不仅如此,“注销难”在“刺伤”办事群众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银行的账户管理成本、流程运转成本,其本质上是无效成本,无法带来效益。因此,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银行业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妥善地加以解决。
注销“休眠”银行卡不应陷入困境。“销卡”和“办卡”一样,是一个银行账户完整生命的组成部分,让账户开得容易、退得清楚,本就是金融服务业的基本要求。当下,办卡流程相对简易,用户在手机上就能操作许多事务。此外,观察近段时间的银行业,“精简”办事流程、开辟相应绿色通道是大势所趋。多家银行主动给App“瘦身”,以反诈为由为取款和转账增设的种种门槛也在日渐松动,表现出银行自身适应储蓄生态和用户用卡场景的一份自觉。但“销卡卡顿”的突出现象,却深度考验着银行的职业担当和操守,考验着银行和用户的关系。
解铃还须系铃人,银行需要拿出主动破除“梗阻”的决心和勇气,和用户携手走出“流程洼地”。用户普遍欢迎“一键销卡”的方式,这意味着银行之间需要打通壁垒、建立灵活的调节机制。这虽难度确实不小,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应当努力的方向。即便不能即刻实现跨行的数据互通,但依据现有技术和资源,推进工作流程的升级、简化,完全可以做到。
不必讳言,以“开户数量”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客观存在、长期存在。为了获客和留住“存量”,银行也是颇费力气。站在“在商言商”的角度,银行的期许和苦衷是可以被理解的,然而,这并不是对守旧的意识和做法加以宽宥的理由。用户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办卡、储蓄,不是为了被烦琐的规则束缚,不是为了让合法利益、用卡体验受损。银行改变管理思路和模式,打开便捷通道,也不仅是为了照顾消费者的利益和感受,更是为了促进银行业的改革和进步。正视问题、破解难题,为用户消除后顾之忧,恰恰是赢得用户尊重和认可、带来更多利好的前提之一。
为此,银行方面可以参考专家的建议,从技术优化、规则完善、跨机构协同等方面入手,在保障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打通流程壁垒,降低销卡门槛,优化用户注销体验,也降低各方的潜在风险。而在立法层面,应为“休眠”卡治理提供清晰的法律依据。对于故意设置销卡障碍、为难用户的行为,监管部门也应及时干预、整治,引导银行放下“存量执念”,真心实意简政便民,和用户实现双向奔赴。(伍里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