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青
日前,山东一项涉及普高和中职的互转政策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山东省教育厅印发的《山东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互转实施办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了一定数量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和全日制中职学校作为互转学校,学生可在普高与中职之间相互转学,转学后不适应的学生可申请转回原学校。
中考这个词的后面常常跟着一个后缀——“分流”。尽管类型教育不分高低,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作用下,家长们还是觉得,普高与中职之间有上下之分,以至于普高和职高的招生比例也成了特别敏感的话题。山东这次出台的互转办法,就是试图打破普高与中职之间的壁垒,从而扭转学生和家长被一次考试支配命运的惶恐。
按照这个办法,假如一个孩子在中考中发挥不理想,进入中职后仍然有机会通过考试回到普高;反过来,假如有学生在普高学习中找不到方向,想转去中职接受职业教育,也有了可以实现的路径。并且,这个方案还给了试错的空间——如果适应不了,可以转回原学校。这种制度弹性给了学生和家长更多的尝试机会,考试时可以更从容,做选择时可以更有底气。
对学生来说,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可以更关注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合适的时间窗口重新做选择——实在不行,还可以后悔;对家长来说,有了“二次选择”,县域内结对学校互转、过程公开透明等制度保障,也降低了“上中职就无法翻身”的焦虑感。当互转成为可能,人们就可以用更松弛的心态和更客观的目光,看待职业教育这条成长道路。
职业教育本来就不是“备胎”,而是在国家法律层面被确立为“与普通高中并列的类型教育”。事实上,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已超2.2亿人,高技能人才突破7200万人,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职业院校毕业生占新增一线从业人员的比例超过70%,已成为产业一线人才供给的“主渠道”。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也不是封闭的,相反,它已经从中职、高职贯通到本科、专业硕士,乃至博士,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可持续的成长路径,多位中职、技校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拿下金牌,一样成为行业顶尖人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并非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2022年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就明确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此后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提出要“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顶层设计给出了方向,山东这次发布的方案,可以看作是在这一总体框架下,落实“职普融通”的省级实践版本。
从全国来看,山东并不是第一个在普职互转上“破题”的地区。早在2014年,河北石家庄就曾试点安排13所7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现学籍互转、学分互认。福建厦门在2021年通过“普职融通试点班”的方式,允许一定比例的中职学生经过一年学习,经综合考核后,转入试点普通高中就读。浙江温州、福建泉州等地也都做出了地方上的探索。不过,在不少地方试点中,互转规模有限,效果也不明显。比如,2024年一篇报道中引用了温州相关工作人员的说法,当地“从普高转到中职的少,从中职转向普高的更少,转过去也可能跟不上。”
因此,互转制度要真正落地,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机会,也必须坚持程序上的公开、透明,以及可量化的考核标准,还要在课程设计、学分互认、职业规划、心理支持等方面拿出真正可操作的衔接方案。与此同时,中职学校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仅要提升基础课程、通识教育和职业生涯辅导的质量,更要发挥技能课程与实践教学的特色和优势,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技能成才的路径与价值,才能避免将“互转”扭曲成另一种升学竞争策略。在尽可能宽的道路上,让不同节奏、不同天赋的学生,都能有信心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马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