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栖安
“冷美人退赛”“保险女销售请假参加荒野求生赛”“25岁女孩海岛求生吃了50只老鼠”……近期,荒野求生挑战赛的相关信息频繁冲上热搜,但也有从业人员披露,其中不少赛事信息都是假的,网友交了报名费后主办方就不见了。而选手营养不良被迫退赛、救生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同样被人诟病。
“打野”的魅力毋庸置疑。对于现代人来说,到荒野去,远离人潮汹涌,与风对话、和树较劲;到孤岛去,与灯塔静静守望,与海风星辰作伴,繁华落尽,只剩孤寂……这样的极端体验,当然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更不要说,还有数十万元的冠军奖金、高额流量与粉丝打赏的诱惑。另一边,机构和平台可以博取流量,获得关注和利益;而那些被作为场景的“野山”“荒岛”也得以在文旅浪潮中占据一个身位。
就这样,在浪漫情怀、高额奖金乃至流量风口的加持下,很多人投身到各种野外挑战赛中。而随着这一“行当”越来越热,捕捉到机会的机构更是纷纷下场,组织推出各种野外求生赛事,并一届接一届地举办,以期将话题的热度延续下去。
只是,所有这些“利好”,都应该建立在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上。无论是参赛者本人的健康保障,还是山区、林区的生态安全,都不应该被忽视。像此前赛事中有选手被烫伤,却在三天后才被强制退赛接受住院治疗,显然太不负责任。
再如,一位选手在湖南怀化“通道杯”荒野赛场上的临时住所突然失火,尽管火被扑灭了,但仍给活动主办方提了醒:安全责任该如何落实?安全员、医疗人员的配置,费用的收取等等,都应有相应的规范,不能随意挥洒。
以安全管理为例,比赛既然强调“野”,自然会最大程度减少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干预。野外生存往往面临着难测的风险,一些参赛者往往也过高估计自己的适应能力,危急情况下举办方有无能力及时介入,直接关系到参赛者的生命安全。
此外,极限生存,人体需要的能量都要从野外获取,就必然会出现营养缺失问题。据专家介绍,缺钠、高钾,或者营养不均衡都会对选手身体造成严重影响。这就要求活动举办之前,对选手身体状况作充分评估,并普及一些基本的营养知识。
此前,有荒野求生赛事策划人指出,举办方应配备GPS定位手环,实现选手定位、心率监测和电子围栏功能,只要选手身体有异常或者选手走出赛场界限,就能发出警报,赛事方可以实现一对多实时监测等等,这些都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技术赋能。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2013年发布的《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管理办法》提出了资质、报批等相关要求,但这仍属于粗线条约束,考虑到荒野求生“场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文旅、林业等部门也应协同治理。同时,诸如安全责任划分、行业从业标准、收费标准等,都应逐步建立规范。
任何一项新兴活动无视安全与规范,一味追求自在、无拘无束,都不可能走远。特别是当野外求生的新时尚与地方发展文旅的政绩诉求叠加,就需要格外警惕其中的隐患。无论如何,健康有序的行业生态,必须要建立在正规、专业、成熟的组织管理之上。(胡栖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