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龙敏飞
学分是大学生毕业的通行证,每门课都有固定的学分,只有修够学校要求的总学分才能顺利毕业。据媒体报道,这个学期,不少高校宣布缩减学生毕业所需的总学分,同时积极淘汰“水课”、增加前沿与实践性课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高校中,课程内容单调乏味、教师上课不走心、学生学习不上心的“水课”客观存在。而它们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部分老师更多将心思放在写论文、搞科研上,对教学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学生为了凑够学分、提高绩点,会选择更容易“蒙混过关”的课程。“水课”的出现,不仅会浪费教育资源,更会损害高等教育的严肃性。因此,高校推动学分改革,就是要挤掉课程中的“水分”,为真正有价值的课程腾出空间。
高校学分改革,看似是在给学分总量“做减法”,实则是给高等教育质量“做加法”。以复旦大学为例,其虽然减少了学生要修的学分,但要按照实验、实践、实训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由此观之,改革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让学生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探索,从理论学习迈向实战应用。此外,各大高校还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融入课程,同样是对课程内容的提质升级。
更重要的是,高校学分改革也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了条件。此前过多刚性学分的设置,容易限制学生进行兴趣探索、实践参与和开拓创新的可能,“压学分、增选择”的改革推行之后,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更有贴近性、更实用的课程。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其允许以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论文的探索,就是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的有益尝试,也为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必须承认,学分的“减”并不必然会带来质量的“加”,要实现这一转化,仍需从多方面发力。一则,高校自身要加强对课程内容的把关审核,确保课程具有现实的价值与意义,压缩“水课”的生存空间;二则,教育主管部门要平衡好通识教育、专业培养与个性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学分改革的善意初衷能更好地照进现实;三则,要完善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唯此,高校课程设计才能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科学转变。
一言以蔽之,高校压学分的改革不是要放松要求,也不是要降低标准,而是要精准发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高校自发的学分改革,是推动高等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一步,唯有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才能推动大学教育真正成为激发人才潜能的重要阵地。(龙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