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孔德淇
“1050元包过拿证”“一天培训、三十天取证”……电商平台上培训机构的直白承诺,揭开了健身教练行业资质认证的乱象。当缺乏专业训练的“速成教练”持证上岗,健身房里的每一次指导,都可能变成暗藏运动损伤的健康陷阱。
健身指导看似是简单事,实则是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活。一名合格的健身教练,需系统掌握运动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等知识,根据学员年龄、体能、伤病史量身定制训练方案,规避肌肉拉伤、关节磨损等风险。而买证上岗者跳过知识积累与实操打磨,本质是对消费者健康权的漠视,更是对职业专业性的亵渎。
现实中,这类“速成教练”的危害已经显现:对膝盖劳损学员推荐高强度深蹲,对零基础者安排大重量硬拉,甚至说不清动作原理,仅靠口号敷衍……本应是健康守护者,却因专业缺失沦为“伤害制造者”,健身变“伤身”既让消费者的投入打了水漂,还可能给他们留下长期运动损伤。
这一问题的背后,是逐利冲动下的行业失范与监管缺位。培训机构将“包过拿证”当作吸金噱头,简化甚至省略培训流程;电商平台对违规广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资质造假提供滋生土壤;更有培训机构与认证机构暗通款曲,将培训、考试、发证打包成灰色产业链,让资质认证沦为“花钱买纸”的形式主义。上述情况叠加,导致“真证书缺专业、假证书满天飞”,行业信任度持续下滑。
整治健身教练资质乱象,不能停留在“头痛医头”,必须从制度层面打通堵点。一方面,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健身教练职业技能标准,明确认证机构准入门槛与考核流程,取缔违规发证、虚假培训机构,斩断利益链;另一方面,搭建全国联网的教练信息公示平台,公开培训履历、考核成绩等,让消费者扫码可查,假资质无处遁形。
监管部门更要主动亮剑。针对电商平台“包过拿证”虚假宣传开展专项整治,从重处罚违法机构与平台;对健身房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核验教练资质真实性,严肃追责聘用“买证教练”的经营主体。唯有构建认证严、监管严、处罚严的三重防线,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乱象。
消费者亦需擦亮双眼,办理健身卡前,可要求查看教练培训合同、考试成绩单,通过试课考察动作指导、风险提示等专业能力;若因不专业指导受伤,及时保留证据依法维权。
健身是对健康的投资,容不得“速成”。当每本资质证书都经得起检验,每位教练都配得上专业二字,健身行业才能真正成为公众健康的“助推器”。这既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对人们期待健康的郑重回应。(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