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广江
夜幕之下,刺眼的强光成了城市道路上的“隐形杀手”。
据《法治日报》报道,长期以来,机动车滥用远光灯、电动自行车滥用强光灯等不合理使用灯光的行为,持续影响驾驶员、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安全。相关数据显示,夜间交通事故中,与滥用远光灯有关的占比达30%至40%。
生活中,不少司机和行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对面一道远光灯照来,眼前瞬间一片空白,几秒钟内什么也看不清。这种滥用灯光的行为,不仅让人心烦,也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人开始“以暴制暴”,陷入“光光相报”的恶性循环。
复杂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正如专家所言,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法规、执法、监管、宣传,缺一不可。但要想见效快、效果好,必须抓住关键,持续发力。
治理机动车滥用远光灯,最难的是发现和取证。远光灯一闪而过,交警难以现场拦截,普通摄像头也难拍清楚。这时候,技术就该上场了。要加大智能抓拍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引入AI识别,让滥用灯光的行为无处遁形。同时,对于因滥用灯光引发事故的,应当依法进行责任认定,让违法者受到惩戒。
而电动自行车滥用强光灯,问题更多出在源头上。市面上销售各种“强光射灯”“爆闪灯”,一些骑手为了“更亮更安全”,私自加装改装。结果自己的视线亮了,却让别人的视线受阻。治理这个问题,必须从生产、销售环节抓起。市场监管部门要严格清理线上线下流通的非法车灯,对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商家重罚到底,甚至取消资质。只有断了“货源”,路上的强光才能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外卖、快递等行业是电动自行车使用大户,也是强光灯的“重灾区”。平台不能只顾送单速度,不管骑行安全。平台不妨将“规范使用灯光”纳入评价体系,对文明骑行的骑手给予奖励,引导大家养成好习惯。
长远来看,文明行车的意识才是根本。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驾驶员、骑行人明白,灯光不是越亮越安全,滥用反而会害人害己;车灯是照路的工具,而非斗气的工具。同时,道路照明也要跟上,有些路段太暗,司机不得不开远光。把路灯修亮一些,视觉盲区少一些,也能从环境上减少滥用灯光的冲动。
总之,治理滥用灯光是一场持久战,指望一蹴而就并不现实,但只要盯紧关键环节,法治保障、源头管控、行业引导、公众参与多管齐下,就能一步步找到突破口。别让“光光相报”的恶性循环继续上演,每个人的安全,都值得被重视。(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