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冯 晖
近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在江苏启动。活动以“水”为主题展开,探访当代青年如何以昂扬的姿态,逐渐成为水利事业的中坚力量。
文明因水而生,因治水而兴。从大禹到李冰父子,从红旗渠到南水北调,中华民族延续千年,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与洪涝抗衡、与江河对话的史书。而如今,“治水”这个一直以来都与国计民生紧密关联的古老命题,已经被赋予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的意义。它不只是一种对河湖局部的改造,而是要运用系统思维,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进行整体统筹。这样的变化对水利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深切呼唤着兼具勇气与锐意的青年投身其中。
驯服水何其不容易,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景背后,也必然潜藏着无数绕不开的艰巨挑战。实验室里的科研攻关、工程现场的抢险冲锋,又有哪一处不是难啃的“硬骨头”?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固执,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青年人又怎能将拼搏与奋进融入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壮丽画卷?
江苏大地上,青年教授刘笑吟扎根田野,交出了“农业节水效率提升20%”的实干答卷;江苏省太湖管理处“90后”技术骨干程旺与同事们,穿梭在防汛一线,在风雨中筑起一道摧不垮的“青春长堤”;在连云港,广大团员青年争当“河长助理”,为河湖治理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他们也许身份各异,岗位不同,却同样肩并肩站在治水的最前线,把江河湖海当作学习和实践的课堂,把奋斗的足迹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迈向新时代,治水事业也需要探索更多新方法、新路径。如何守护江河安澜?如何统筹发展与保护?如何奠定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开拓创新,就是新生代的“方法论”。将目光投向河海大学,这所即将迎来110周岁生日,始终坚守“治水兴邦”初心的高等学府,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智慧。从青年教授朱林非开发的智能在线建模系统,到杨涛教授团队搭建的“数字孪生流域”系统,再到张学武教授率领的水下智能机器人团队建设,这些前沿成果无不根植于河海大学代代相传的创新传统。如今,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也正意气风发,推动水利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青春如同奔流之水,滔滔不绝,充满无限可能,在每一片需要滋养的土地上浇灌出希望。在新一代水利人身上,我们看到了青春的耀眼光芒,但更重要的是,青年通过治水的实践,将属于个人的涓滴力量,注入了国家民族的浩荡江河之中。而这,也正是“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最动人的实践。(冯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