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伍里川
走路赚钱、听小说赚钱、看视频赚钱……近期一些打着“随时随地帮你赚钱”噱头的App不断冒头,对于一些空余时间较多、中老年用户的吸引力不小。然而,就在很多人沉迷于“玩耍也赚钱”的时候,陷阱和危机已悄然降临。
一些短视频平台推出“看视频赚钱”模式,或为此种风气的源起。这种做法属于商业手段,总体上无可厚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App看到了此中的“商机”和漏洞,开始了针对消费者的花式围猎。据报道,这些App设置了很多消费陷阱,跳转链接、诱导付款、自动续费,让人防不胜防。例如,湖南的一位女士发现母亲手机里有一条中国移动发来的验证码短信,才得知母亲下载了“走路赚开怀”App并点击了广告,无意间订购35元/月的全年流量包,且已扣费。短信显示,该业务由与一公司合作的电子渠道办理。
这些软件背后的公司通常设置了各种免责协议和退款限制,以此规避风险。加之单笔金额较小,等用户发现上当时,一来自觉“犯不着较真”,自个儿放弃维权,二来即便维权也因过程繁复而艰难,罕有下文。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明知道被忽悠,但面对数字鸿沟也缺乏应对之策。这种体验让“老用户”猛然惊醒,却不能阻止“新用户”被企宣和口口相传吸引,从而次第掉入圈套。此情此景令人揪心。
看上去,每个被骗者的损失是有限的,即便被骗自动续费,也不会导致巨额财产的蒸发。但是,这类软件已经逐渐形成产业链,影响的用户数量也逐渐增多,坑骗的金额加起来绝非小数字。而且,谁能否认这些心怀叵测的App正是意在“坑小钱”,其所擅长利用的空间也正是不少人的“不在意”?说白了,这种蒙骗特定群体的手法,绝非“小恶”,而是涉嫌虚假宣传、精准欺诈的“大恶”。显然,无论是诱导用户点击广告、加入付费业务,还是强制跳转至外部链接让用户“被订购”,都是主打趁人不备、断绝退路,是赤裸裸的强迫消费。
如果任由此种乱象持续下去,就会有更多人被坑。中消协今年8月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发布“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宣传语吸引老年人点击,使得许多用户纷纷参与其中。这背后,是无数老年消费者的愤懑之声。
要根治此类乱象,需要形成合力。首先,应不断提高中老年用户使用智能设备的安全意识,使之对此类“诱惑”保持警惕。家人也应更加关心老人的“手机沉迷”现象,及时发现和破解“被套路”。事实上,一些年轻用户通过及时维权或报警,为老年人挽回了损失。
平台方面当进一步担起主体责任,加强对商家资质和产品的审查,在阻止恶意App渗入的同时,也应通过优化算法,避免向老年用户定向推送高风险内容。而作为此类App的广告主,平台和通信运营商应加强对于App的监管,主动检验问题App,断绝为其“背书”的可能性和路径。App应用商店应强化审核机制,坚决将不法App逐出,防止成为不法App的“栖息地”。
监管部门应针对乱象进行常态化治理,为消费者撑腰。须知,“赚钱”App大行其道,根源是监管不到位。现实中,有的地方12315以“扣款涉及3家公司,关系复杂”为由建议维权者走法律诉讼渠道来维权,虽然这不失为一种办法,但作为被群众寄予厚望的市场监管热线,依然需要正视自身责任,更加主动地直面难题。客观上,打击此类App确实困难不小,毕竟此类App为了逃避打击蓄意配戴马甲、设法伪装,增加了监管难度,但其绝非无迹可寻,也不可能瞬间“解体”,只要顺藤摸瓜、举一反三,就不难揪出“幕后”鬼魅。
换言之,彻底打击和惩治坑人的“赚钱”App,并非难以实现。各地监管部门应及早展开行为,剥下“赚钱”App的“画皮”,并通过创新、升级监管方式,让其失去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