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何予平 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这一重要论述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既深刻把握了人工智能技术演进的规律特征,又精准锚定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方向,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抢抓这一重大战略机遇,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且持久的动能。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与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构全球创新版图。
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和战略主导技术,代表了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的新阶段。借助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工智能重塑了科技发展形态,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等基础技术的发展。通过自动化、预测分析可优化生产流程,依托计算机视觉可大幅提升制造业中的产品质检效率,推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为新产业崛起提供了动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主导型增长的转换。人工智能可以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配置,有力促进传统生产要素效能提升。同时,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可实现传统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让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从“经验驱动”转换为“算力+数据驱动”。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手段。人工智能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治理决策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凭借强大的多模态数据处理与建模能力,人工智能可重构治理信息流、决策流和执行流,让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公共服务更加个性化、社会治理更加协同化。不管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领域,还是在风险防控、智能决策等方面,人工智能正催生更高效、更精准的新型治理模式,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正确方向
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本质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价值选择。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既是人工智能服务社会治理的战略指引,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伦理底线。
坚持有益向善。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处于从技术探索阶段转向技术转化应用的关键窗口期,能否通过有效应用提升效率、创造价值、改善生活,已成为衡量人工智能发展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人工智能发展必须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聚焦解决现实问题,着力推动经济效率提升、社会包容性增强和公共服务优化。应突出应用导向,以场景需求为目标,解决行业痛点、对接民生诉求,将技术势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坚持安全可靠。人工智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信息泄露、技术滥用等一系列问题,对国家安全、数据安全、道德伦理带来风险挑战。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弥补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领域的短板弱项,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的主动权。顺应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健全完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研究建立应用负面清单制度,严格管控特殊领域人工智能使用。
坚持公平普惠。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带来技术鸿沟等问题。比如,老年群体和青年人群之间的数字代际鸿沟,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发展鸿沟。应努力消除数字鸿沟,避免技术垄断加剧社会分化,让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能够共享技术红利,实现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机会公平、过程公正和结果普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伦理和安全监督,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符合人民需要。
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举措
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从基础研究、设施建设、产业融合、政策保障等多维度全方位构建战略体系。
加强基础研究,夯实人工智能技术根基。在关键技术方面,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协同运行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重点攻关人工智能专用芯片,发展文本、图像、语音跨模态理解的多模态大模型,提升算力密度与能效比。在基础理论方面,强化机器学习理论创新,融合因果推理、可解释人工智能(XAI)、神经符号系统,研究解决当前人工智能“黑箱”问题。加强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人工智能底层技术持续迭代。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力量,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加速基础理论突破向工程技术应用转化。
建强基础设施,筑牢人工智能发展“数字底座”。数据、算力、算法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应加快推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推动数据确权、隐私计算技术应用,在保护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数据共享力度。着力构建高效、开放、创新的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体系,建设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有序布局算力集群,建设“云—边—端”协同算力网络。推动算力资源市场化调度,通过“东数西算”工程优化全国算力布局。支持协同开展算法模型创新攻关,推动算法模型的集约化供给。建立算法模型共享机制,研究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算法公共服务平台,为地方和企业提供基础算法模型服务。
融合产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全链条普及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机、智慧养殖、智慧渔业等。打造智能育种平台,开发智能设计育种工具,加快推动经验育种向智能设计育种转变。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有效结合,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以技术引领、服务升级、产业融合为导向,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智能支付等。
完善政策支持,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健全人工智能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全链条标准协同,加强技术创新与标准融合,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实施多元投入、专项支持的人工智能产业财政税收政策,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首台套设备、首版次软件应用。发挥科技金融作用,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服务人工智能发展。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完善科研保障、职业支持和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人工智能安全防护体系,有效应对模型对抗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建立人工智能监管体制机制,健全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防止面部识别等敏感技术滥用。(何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