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晓雨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不仅重塑了产业形态,更对劳动力市场提出全新要求。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劳动者技能的更新速度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之间,“时差”逐渐显现。如何缩小“时差”,让知识更新、能力迭代与岗位实践顺畅衔接,成为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环节。
前段时间,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正是聚焦大力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助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人才更加渴求。无论是布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还是培育银发经济、文旅康养等新增长点,每个方向的突破、每个领域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对于各地来说,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要坚持“因地制宜、供需对接”原则,以本地产业布局为导向,精准匹配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让培训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实效,实现“培养一人、赋能一方”的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激发企业培训主体作用”,这既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天然优势的认可,更是推动职业培训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企业身处产业一线,最了解技术迭代方向、最清楚岗位技能标准,由企业主导的培训能精准对接生产实际,避免资源浪费。例如,京东注重为员工提供完善的职业培训,从高校毕业生入职培训开始,为其量身打造“五年成长计划”,通过定制化成长方案帮助校招生快速实现专业技能提升。“管理的首善是培养人”,企业真正成为人才培养主体,才能实现就业导向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让就业质量更高、岗位稳定性更强。
对劳动者而言,主动提升技能、更新知识,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修课。随着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传统岗位不断升级,新就业形态持续涌现,就业市场正发生深刻变革。唯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拥抱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在职业发展中占据主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既需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政策引导、搭建协同平台,更要激发企业的引擎作用和劳动者的内生动力,形成政府、企业、劳动者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如此,方能开辟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而深厚的人才动力。(张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