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齐金亮
乡村需要人才,应鼓励有志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界人士参与乡村建设。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让农村的产业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进一步推动乡村人才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村里回来了年轻人。眼下,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年轻人分享自己在乡村搞种养、办民宿、开直播的日常,“不做白领做绿领”正成为当下青年的一种新选择。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1430万人。
人才之路千万条,乡村创业是一条。最近几年,返乡创业人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起点也越来越高。领域上,从传统种植、养殖向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延伸。之前一些城里独有的业态类型,在农村也大量出现。今年1月份至6月份,全国农村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2%和7%,涉农电商红火的背后就有不少青年的参与。年纪轻、学历高、善创新已成为返乡青年的一大特点。
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之前,由于城市的虹吸效应,农村长期缺能人、缺活力,集中表现为青年大多想着出去。那时,很多青年心里只有一个方向——到城市,越大越好,觉得城市才代表着财富和机遇。工业化城镇化大潮下,很多因素对青年离农产生影响。例如,农业平均收入水平远低于其他行业,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远不如城市。青年进城是一种趋势性现象,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乡村始终是数亿人的生产生活之地,总不能任其衰落。
乡村需要年轻人,有效吸引青年是乡村全面振兴成效的重要指标。有了青年的加入,很多乡村变得不一样了,种地有了科技味,业态有了时代感,乡村的“气质”更佳。见过世面的青年回乡创业,既放飞梦想,又造福一方,既有利于解决谁来种地、谁来务农的难题,又有利于缓解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村三留守等问题。当然,城乡融合背景下,他们既可以返乡,还可以再进城。
从过去竞相“跳农门”、争去远方,到如今有选择地返乡创业、就地就近,原因何在?随着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推进,农业农村今非昔比,生产条件不断改善、设施短板加快补齐。新一代青年有追求新鲜感的闯劲和自我实现的期许,想法也有了改变,“只要能成就自我,何必在乎城乡。城里竞争激烈,农村是新赛道,既然有机会,为何不回来”。可见,青年返乡创业有政策感召和乡土情节,也有市场驱动和产业吸引。
其实,乡村需要各类人才,不只是青年。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但只是依靠留守农民,已无法适应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注入新鲜血液。鼓励返乡入乡创业,不能搞学历歧视,不能搞专业排斥,要让有志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界人士都参与进来。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企业家愿意回乡投资、让农民工有条件就地就业、让大学生有动力回乡创业、让退休人员有机会发挥余热。
创业创新本不易,返乡创业更不易。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回“金凤凰”。对地方来说,吸引能人回乡入乡,要做好公共服务,稳定大家预期。在浙江省舟山市,“没围墙的乡村创业园”成网红,主打“创业园区无围墙、创业项目无边界、创业政策无差异、创业服务无盲区”。各地应进一步支持农村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优化农村营商环境,给创新创业提供好土壤。
当前,乡村人才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已经初步形成,这扭转了此前乡村“人才失血”的困境。不过,乡村人才振兴是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要让农村的产业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使得他们务农有尊严、干事有平台、成功有褒奖、失败有保障。(齐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