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谢伟锋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今年烈士纪念日进行的仪式,是民族集体记忆的唤醒,是国家精神坐标的校准,是穿越时空与英魂的对话。
一个懂得铭恩的民族,才拥有走向远方的力量。将烈士纪念日设立在国庆前夕,蕴含着“饮水思源”的深刻逻辑,由此构建起从悲壮历史到辉煌今天的价值桥梁,让民族的每一次脉动都回响着初心的律动。在展望未来时不忘回望来路——这种“国庆勿忘祭先烈”的情怀,正是民族精神得以生生不息的密码。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一些足迹需要被反复追寻。从红军长征血战湘江的壮烈,到鄂豫皖苏区的星星之火;从金寨红军广场的松涛,到将台堡的会师丰碑……红色基因必须赓续,精神血脉不能断绝。每一次的瞻仰,都是对历史现场的重新抵达。现在,当年轻一代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驻足,他们能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悲壮,更是一种精神能量的直接传递!
尊崇英烈,是一个民族精神成熟的标志。从设立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再到高规格在海外凭吊牺牲的英烈……当法律为英烈之名筑起坚固屏障,当国家领导人在异国土地为烈士献上花圈,这向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英烈的尊严就是民族的尊严,对他们的态度衡量着社会的整体水位。
最好的纪念不仅是缅怀,更是将英烈精神内化为前行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公安大学英烈子女的回信中,那份“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发扬”的嘱托让人动情;在九三阅兵现场,烈士陈祥榕的母亲姚久穗受邀现场观礼……这些,都将宏大的国家叙事与细微的人文关怀完美结合。这告诉我们,纪念英烈不是遥远的历史凭吊,而是可触可感的现实责任。当我们关心烈士家属的生活,传承他们的精神,建设他们梦想中的中国,就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远离硝烟、拥抱安宁,此刻还需要回望过去吗?需要。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英烈精神更显其时代价值。杨靖宇的胃里只有棉絮和草根,支撑他的是怎样的信念?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背后是怎样的民族气节?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最宝贵的精神资源——在科技攻坚的实验室里,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保卫边疆的哨所中,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英烈们未竟的事业,正由我们接续完成。
盛世铭恩祭忠魂,砥砺前行续华章。不久前,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4架歼-20的护航下,乘运-20专机返回祖国,归葬故土。庄重时刻提醒我们:英烈的牺牲,值得用最高的礼仪去表达敬意。以国之名,我们不仅是在向逝者致敬,更是在向生者立誓:你们为之奋斗的理想,我们正在实现;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我们必将让她更加繁荣富强。让英烈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这光,在历史的深处闪耀,在时代的浪潮中激荡,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永存。(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