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昌俊
近日有媒体报道,天津一名男子网购5元补牙材料在家自行补牙,却导致牙齿被材料包裹难以清除。新京报记者近期在多个购物平台和社交平台发现,这类网售DIY补牙产品多为树脂材料,商家宣称可以补牙洞、修复缺牙,安全无毒,“专为蛀牙牙洞研发”“告别蛀牙”“一秒修补”“省钱”“即补即用”等表述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买单。
花5元网购一份材料,自己就能在家轻松完成补牙,而且“一秒修补,补完啃骨、永久使用”,这样的“极致性价比”产品,是不是很有诱惑力?然而,天下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如此“好事”,其实只停留在商家的营销话语中。
从媒体调查看,这些看似物美价廉的DIY补牙产品,实则隐患重重。比如,部分树脂补牙产品标注为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号,但无法查到备案号;部分没有医疗器械相关证号;还有一些所谓的进口产品,只是用英文进行包装,实则在国内生产。更令人担忧的是产品质量问题。有专业人士指出,这些材料“纯度存疑,可能使用工业级原料,含有大量杂质、未提纯的单体,生物相容性差,毒性风险高”。并且,牙齿治疗属于侵入性操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自行补牙本身也存在牙齿报废、健康受损的巨大风险。
那么,这类明显涉嫌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医疗器械管理规定的产品,为何能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一方面,电商平台对这类商品的审核机制存在明显漏洞,让大量不法商家有机可乘;另一方面,监管力度不足,处罚不够严厉,导致违法成本偏低。对此,相关部门理应加强跨平台协作,及时制定黑名单制度,对这类涉医类产品的销售建立更严格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同时,消费者自身也要保持必要的警惕,切勿被随意忽悠,拿自己的健康冒险。要知道,培养一位口腔专业的医学生需要八年,但在商家的包装下,补牙却仿佛是一项“有手就会”的技能,这显然是一种不现实的事情,不该心存侥幸。
当然,对于这一现象,不能仅看到这一点。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何明显存在风险的产品却能拥有数以万计的销量?真的只是消费者贪便宜吗?在此前“男子自行补牙导致牙齿被材料包裹”的新闻下,就有网友追问:为什么有人愿意冒着健康风险购买这种产品?显然,这背后归根到底还是“看牙难、看牙贵”的社会痛点广泛存在。如之前就有媒体报道,同一患者走访七八家口腔诊所,竟得到四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案,报价也从300元到5000元不等,不少口腔诊所的医生资质、执业信息也与对外宣传不符。
当正规口腔医疗服务的价格高不可攀、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消费者被迫铤而走险,选择看似物美价廉的方案,也就没那么让人意外了。
所以,在加大对质量可疑的DIY补牙产品的打击力度,强化平台把关责任的同时,更要着力规范整个口腔医疗市场,合力减轻就医负担、提升医疗资源可及性和行业透明度,让更多的患者能够获得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口腔医疗服务,而不是只能无奈在“要么冒险、要么挨宰”的困境中作出选择。(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