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冯晖
9月23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采访采风团来到江苏泰州,近距离了解常泰长江大桥的发展与风姿。
据介绍,常泰长江大桥跨江连接常州与泰州两市,全长10.03公里,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项目,为公铁合建双层复合型过江通道。大桥创新采用“公铁上下游分侧布置”的设计,不仅节省了长江通道资源、岸线与土地资源,还使公路养护、铁路检修、应急救援互不干扰,匝道行车距离也大幅缩短。
今年的9月9日,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但早自2019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这座大桥就吸引了各界目光,也承载着无数民众的期待。
“最大跨度斜拉桥”“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拱桥”,常泰长江大桥身上冠有不少“世界之最”,但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目的,还是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于常州和泰州两地的居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大概就是“快了”。此前,走陆路从常州市前往江北,必须绕行泰州大桥或江阴大桥,需要大约一个半小时;而常泰长江大桥通车后,只要20分钟就能轻松渡江。
时间的缩短,带来的是生活模式的改变。如今桥路畅通,两岸不再因江水而相隔。常州的居民可以轻松地驱车来到凤城河畔吃上一顿早茶;泰州市民也可以前往青果巷散步游览,跨市的工作、教育、医疗都有了更高的效率。两地人民千百年来“同饮一江水”,可以想见,未来人们的生活也将因“桥”更加便捷和美好。
交通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会带动长江两岸经济的交融共赢:货运成本下降,意味着更高的市场响应速度和企业竞争力;通勤时间缩短,意味着人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产业链的对接和延伸,也给两地经济发挥比较优势带来了更多可能……据媒体报道,常州在新能源领域实力雄厚,而泰兴擅长精细化工和医药制造,随着大桥通车,“研发在常州、生产在泰兴”的协同模式或许将进一步发展。一桥飞架,一江两岸,“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道理,到如今也依然适用,而常泰大桥的通车正是其生动注脚。
将目光放大到长江三角洲,甚至全国范围来看,“常泰长江大桥”则是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2019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就已经提出了“着力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的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再次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相关政策既为跨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也明确只有科学布局、统筹资源,才能实现长远而可持续的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常泰长江大桥的建成与通车,不仅推动苏中与苏南跨江融合步入新阶段,也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了先行者的经验借鉴。归根结底,大桥投入使用不是终点,区域协同发展也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工程、一项项务实举措,真正将宏伟蓝图,逐步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获得感与发展竞争力。(冯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