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别让高原草甸为焰火秀埋单
首页> 时评频道> 光明观察原创 > 正文

别让高原草甸为焰火秀埋单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5-09-22 16:56

  作者:周威

  9月19日,青藏高原腹地的“升龙”烟花表演引发争议。9月21日,“云端珠峰”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通报指出,日喀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后续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同日,蔡国强工作室和始祖鸟分别发表声明致歉。

  主办方和艺术家虽已致歉,但强调使用“可降解材料”“V级低风险”标准,称活动“手续合规”,因此质疑声不断。首先需要追问的是,这场烟花秀本身是否具备合理性与必要性。主办方强调使用了“环保材料”,污染“很小”,甚至提出修复方案,似乎用“后果可控”来为行为正当化作辩护。但影响小并不等于零污染,更不能掩盖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在如此敏感的生态区域举办这场活动?企业得利,艺术家得名,但最后是生态系统付出代价,牺牲的是公共利益。在没有清晰解释活动必要性和公益性的前提下,任何辩解都显得底气不足。

  其次,评估一个行为环不环保,也不能只看焰火材质、噪音分贝,还得看有没有伤到支撑生态系统的根本。判断自然环境是否受损,不能只看个别生物“受没受害”,关键是生态功能的基础有没有被破坏。

  高原草甸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就像一张“薄毯”。低温、缺氧等条件下,短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也许不会留下明显痕迹,但可能压实表土、灼伤植被,留下颗粒物和金属微粒污染。生态风险评估的重点不在面积大小,而在于是否触及生态阈值——如发生在源头草甸、迎风坡,或者动物补能、植物抽穗的关键时节,影响都会放大。而且这些影响往往不会马上显现,而是通过生态功能衰退在较长时间后才暴露出来。

  烟花燃放是典型的“脉冲式排放”:极短时间内集中释放大量颗粒物和金属元素(铜、锶、钡、铝等),然后沉降到土壤水体中。所谓“可降解彩粉”只是烟花的显色成分,它“环保”不等于整套焰火装置无害。点燃发射仍需氧化剂和金属燃料;在高原低气压、微生物活性弱的环境中,这些残留物降解更慢,迁移路径也不同。“通过冬奥检测”“V级低风险”只是技术标准下的相对概念,不能代替对具体地点、具体时节的科学评估。负责任的判断需要明确公开的配方用量、适应高原环境的降解扩散测试,以及燃放前后空气土壤水体的独立监测数据。没有这些证据,空谈“环保”“绿色”标签毫无说服力。

  还有观点认为“活动已备案,不是保护区,面积不大,影响有限”,这忽略了生态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不能把“保护区”当作生态底线的全部,保护区之外对生境的扰动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现代生态治理的进步就在于通过科学评估和风险控制,确保人类的行为都在生态系统承受范围内。如果不提前做好环评,仅凭备案文件就认定“没问题”,等于用行政流程代替科学判断。

  所以,科学评估前置就非常重要。在生态脆弱地区开展类似活动,地点、时间、规模、方式都需要严格论证:使用什么材料,燃放后产生哪些残留,如何回收,是否对生境造成压力,所有信息向社会公开。答得清就规范进行,答不清就暂缓实施。同时,审批制度也要升级,不能只看“是不是保护区”,还要将生态敏感度纳入考量,根据不同区域季节的生态特性设置审批“红线”。

  此外,生态修复的责任也需要明确,目前参与方虽然表示会承担责任,但是如何修复——方式、金额等也需要对社会有一个明确的交代,甚至不妨请公益诉讼介入。

  对此,监管要有抓手,公众也要有共识。主管部门应给出清晰的“环保必答清单”,据此开展评估监测和信息披露,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全过程。同时,要引导公众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应当让对自然影响的“无痕原则”真正成为社会共识。

  让科学走在前面,让规则先于行动,当科学证据、法律程序与公众常识在同一条线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生态环境,不必再为一瞬的绚烂付出漫长的代价。(周威)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准大学生“体验服”

  • 睡眠管理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