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威
9月19日,青藏高原腹地的“升龙”烟花表演引发争议。9月21日,“云端珠峰”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通报指出,日喀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后续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依规处理。同日,蔡国强工作室和始祖鸟分别发表声明致歉。
主办方和艺术家虽已致歉,但强调使用“可降解材料”“V级低风险”标准,称活动“手续合规”,因此质疑声不断。首先需要追问的是,这场烟花秀本身是否具备合理性与必要性。主办方强调使用了“环保材料”,污染“很小”,甚至提出修复方案,似乎用“后果可控”来为行为正当化作辩护。但影响小并不等于零污染,更不能掩盖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在如此敏感的生态区域举办这场活动?企业得利,艺术家得名,但最后是生态系统付出代价,牺牲的是公共利益。在没有清晰解释活动必要性和公益性的前提下,任何辩解都显得底气不足。
其次,评估一个行为环不环保,也不能只看焰火材质、噪音分贝,还得看有没有伤到支撑生态系统的根本。判断自然环境是否受损,不能只看个别生物“受没受害”,关键是生态功能的基础有没有被破坏。
高原草甸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就像一张“薄毯”。低温、缺氧等条件下,短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也许不会留下明显痕迹,但可能压实表土、灼伤植被,留下颗粒物和金属微粒污染。生态风险评估的重点不在面积大小,而在于是否触及生态阈值——如发生在源头草甸、迎风坡,或者动物补能、植物抽穗的关键时节,影响都会放大。而且这些影响往往不会马上显现,而是通过生态功能衰退在较长时间后才暴露出来。
烟花燃放是典型的“脉冲式排放”:极短时间内集中释放大量颗粒物和金属元素(铜、锶、钡、铝等),然后沉降到土壤水体中。所谓“可降解彩粉”只是烟花的显色成分,它“环保”不等于整套焰火装置无害。点燃发射仍需氧化剂和金属燃料;在高原低气压、微生物活性弱的环境中,这些残留物降解更慢,迁移路径也不同。“通过冬奥检测”“V级低风险”只是技术标准下的相对概念,不能代替对具体地点、具体时节的科学评估。负责任的判断需要明确公开的配方用量、适应高原环境的降解扩散测试,以及燃放前后空气土壤水体的独立监测数据。没有这些证据,空谈“环保”“绿色”标签毫无说服力。
还有观点认为“活动已备案,不是保护区,面积不大,影响有限”,这忽略了生态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不能把“保护区”当作生态底线的全部,保护区之外对生境的扰动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现代生态治理的进步就在于通过科学评估和风险控制,确保人类的行为都在生态系统承受范围内。如果不提前做好环评,仅凭备案文件就认定“没问题”,等于用行政流程代替科学判断。
所以,科学评估前置就非常重要。在生态脆弱地区开展类似活动,地点、时间、规模、方式都需要严格论证:使用什么材料,燃放后产生哪些残留,如何回收,是否对生境造成压力,所有信息向社会公开。答得清就规范进行,答不清就暂缓实施。同时,审批制度也要升级,不能只看“是不是保护区”,还要将生态敏感度纳入考量,根据不同区域季节的生态特性设置审批“红线”。
此外,生态修复的责任也需要明确,目前参与方虽然表示会承担责任,但是如何修复——方式、金额等也需要对社会有一个明确的交代,甚至不妨请公益诉讼介入。
对此,监管要有抓手,公众也要有共识。主管部门应给出清晰的“环保必答清单”,据此开展评估监测和信息披露,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全过程。同时,要引导公众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应当让对自然影响的“无痕原则”真正成为社会共识。
让科学走在前面,让规则先于行动,当科学证据、法律程序与公众常识在同一条线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生态环境,不必再为一瞬的绚烂付出漫长的代价。(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