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研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如今不少大学生展开了“字数竞赛”,把课程作业越写越长。起初很多学生交纸质作业“用订书机就可以”,到了后来不少同学需要胶装几十页的作业。
而这种“字数通胀”,事实上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精力乃至金钱负担,有学生透露,一套作业的打印费往往在“五六十元,甚至六七十元”,一个学期七八门课累积下来,仅打印费就可能“上百元”。
之所以字数越写越多,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追求一种可量化的安全感。作业要求“3000字以上”,为了拿一个高分就写到5000、7000乃至一万字。这是一种“没有功劳但有苦劳”的思路,也是一种道德绑架:老师看在“认真”的份上,打低分也下不去手了。
不过这种内卷显然没什么意义。且不说堆字数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对于那些真知灼见的作业也不公平。多少有价值的论断不过三两句话,多少学术名家写的论文也不过是些短章,还有出版社出版过“大家小书”系列。这些其实也都说明,文章的质量并不在于篇幅,而在于有穿透力的思考。
而且这对老师批改来说也是一种干扰。老师的时间有限,看大篇幅的文章会占用大量时间,增加寻找“有价值论断”的难度。最后,老师在这种字数轰炸之下,也只能一扫而过,仓促给分了。
更何况在AI时代,这种字数的叙事其实已经“破产”了。有AI在,扩展到多大的篇幅也不过是分分钟的事,试图用字数来证明认真,未来很可能成为伪命题——字数只能证明AI用着顺手罢了。
然而,想要停下这种竞赛并不容易,由于缺乏其他客观性标准,字数反倒成了一个最容易取用的衡量指标。
目前,有一些学校采取了设置字数上限的办法,告诉学生“过犹不及”,明确超过字数“会扣分”。这确实对遏制“字数通胀”有一定效果,但更重要的,还是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标准,来准确衡量文章本身的独创性,有没有体现学生的思考。尤其是对于学术积淀不深的本科生来说,他们的课堂作业本来也谈不上多少创新性,如何去捕捉学生的用功程度确实是个挑战。这一切,恐怕也需要老师本身具有责任感,认真地批改每一份作业,去挤一挤水分,识别真正的努力。
另外,也可以考虑创新作业的形式。别说是课程作业,现在不少毕业考核都开始取消“唯论文”了。比如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可以以网文平台签约作者身份发表的网文作品代替学位论文;山东大学也开始允许硕士生以实践成果代替传统论文毕业等。
那么在课程作业上,能否也采取相应的改革?相比于水字数,如果学生真的能动手做出一些成果,动脚走去一些地方,动嘴问出一些情况,又何尝不是有意义的作业?这些过程,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投入和创造力。让作业从“堆砌字数”回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能减轻负担,也是更有价值的学术训练。
归根结底,大学作业的价值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思考的深度。学校应当认真地思索,如何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观察与体悟,而不是变成毫无感情的码字机器。唯有如此,作业才不会成为形式化的负担,而能重新回到它本来的意义——锻炼思维、启发创造。(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