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龙敏飞
临时需要出门几天,但家里还有老人要照顾,怎么办?我国九成以上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失能老人,照护老人的家庭面临不少难题。针对这一痛点,多地养老机构推出“短期托管”服务(以下简称“短托养老”)。不同于传统养老院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短托养老入住时间短、灵活度高,可以解决子女外出、术后短期照护等临时需求。
短托养老,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短期入住为主的托管服务。当短期旅行、临时出差、突发情况悄然而至,家中有失能、半失能或高龄老人的子女们,往往面临“难以两头兼顾”的困境。如何平衡好个人工作生活与赡养责任,成为许多家庭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短托养老的出现,为这些家庭带来了解决问题的另一种路径,也给传统养老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短托养老的关键,在于其以灵活的方式回应了当代家庭养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痛点问题。这一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需要依赖专业化与人性化的深度融合。从记者走访来看,短托养老并非“临时安置”,而是建立在标准化服务上的高质量养老供给。从科学配餐到个性化康复计划,从丰富的日间活动到细致的情感关怀,短托养老正以其专业性弥补家庭养老的局限。
短托养老的兴起,不仅是一种服务模式的创新,更体现出资源优化与社会协同的现代治理思维。一方面,它巧妙地盘活了养老机构中常被闲置的床位资源,显著提升了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养老资源得以循环利用、发挥更大社会价值;另一方面,短托养老也彰显了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治理智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设街道照料中心、提供运营补贴等多种方式,让公共力量为养老服务注入了稳定支撑。
当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短托养老仍然面临公众认知不足、服务标准不统一等现实挑战。要推动其更好地发展,一则,要加大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推动更多养老机构开放短托服务;二则,要加大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实现个性化与专业化的有机统一;三则,要进一步深化“医养结合”机制,增强短托服务的专业水准和服务范围,让其成为现代化养老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短托养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正向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方向迈进。随着公众认知的提升、服务标准的统一、政策体系的完善,短托养老有望从补充性服务逐渐成长为养老生态中稳定而温暖的组成部分。这不仅关乎养老资源配置的优化,更关乎一个社会如何温情守护“老有所养”的民生底色。(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