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研
近日,很多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湖南一高校门口现“外卖盛宴”,每到饭点几百份外卖堆放在校门口,学生直呼“找饭比吃饭时间长”。记者在相关帖子评论区发现,有学生称外卖车辆不能进校园,校门口外卖柜不够用,只能堆放在地上。对此,红星新闻致电该高校治安科,接电工作人员表示,今年因为外卖平台活动,外卖比往常多。加之校园“禁摩”外卖只能送至校门口,目前学校已经在管理该问题。
这个“外卖盛宴”也堪称校园一景,充分展现了校园管理和外卖需求之间的张力。当然,根据校方的说法,今年外卖优惠多所以点单多,这多少有点特殊之处。但毫无疑问,校园所谓“禁摩”的严格管理才是根本的原因——只要这条禁令在,出现“盛宴”就是迟早的事。
近些年,校园因为外卖之间的冲突屡屡成为新闻。就在前两天,有高校禁止外卖直接入校,并指定一平台进行二次配送,引发了学生质疑,认为这是垄断经营,并担心配送质量下降、价格上涨;而在今年1月,还有某高校禁止外卖进校园配送,甚至学生拿着外卖进去都不可以,被质疑是“为了食堂搞垄断”,等等。
现在大学对外卖的管理,很多都祭出了诸如“安全”“秩序”“规范”之类的说辞。不能说这种诉求完全不合理,毕竟校园内如果发生事故,这对学校来说一定是个头疼的事。出于对学生负责,强化一些安全管理,似乎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这样的理由是不是值得学校拿出一副如临大敌、一刀切的姿态,颇值得打个问号。设置统一配送的平台,是不是为了争夺外卖配送的“生意”?把外卖严格地挡在外面,是不是为了保护食堂的“利益”?这种瓜田李下的嫌疑,学校怕是百口莫辩。
这背后,其实还涉及更深层的“管理哲学”的矛盾。很多校园面积较大、人数众多,这本质上是一种松散的生活聚居区。而外卖则是从民生需求的细缝里生长出来的业态。可以想象的是,由零散商家提供的外卖,种类足够多,满足了大范围聚居区的口味需求;也正因为外卖足够灵活,它才能延伸到学生的楼下,不需要让学生跨越大半个校园,去学校门口“取外卖”。
外卖在其他的场景当然也有问题,比如一些小区因为严格管理闹出了冲突等。但作为高校,似乎应该去适应一个市场经济的语境:相信学生作为自主的市场主体,可以充分地和外卖平台和商家进行博弈;相信社会具有充分的组织能力,一些违规行为自会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管理的逻辑不能总是预设一种“替学生做决定”的立场:为了你们好,所以要替你们把风险挡在门外;为了校园秩序,所以要替你们划定边界。
一个便利的技术创新,事实上已经完成了对一个巨大生活空间的改造:既然人们已经看到了多元选择,就已经无法放弃。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尊重今天整体的社会环境,接纳广义的市场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尊重社会自发协调的秩序,也承认自己的管理能力边界。至于校园安全、外卖管理的难题,其实多放几个清晰区分的外卖架、就超速行为和平台沟通协商等,也都是选项。市场本身已经提供了充分的博弈工具,就看学校的管理智慧了,是就社会发展顺势而为还是强力干预?(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