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日开始,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校的183万名学生,将迎来一门全新的通识课程——人工智能课。根据北京市教委发布的课程纲要,从2025年秋季起,每学年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课表调整,而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次重要而及时的回应。
这门课程的设置,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小学通过体验感知人工智能,初中侧重系统认知与伦理意识,高中则强调综合实践与创新。从扫地机器人到语音助手,从技术原理到社会影响,课程内容既贴近生活,也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培养。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避免了一刀切式的灌输,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8课时虽少,意义却不容小觑。它标志着人工智能教育从“兴趣拓展”走向“基础普及”。在技术迅速重构世界的今天,理解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附加技能,而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是培养程序员,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理性看待技术、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甚至在未来有能力参与技术的塑造。
当然,落地效果也面临着些许挑战。课时如何保障?师资是否充足?教学能否摆脱“讲概念、轻体验”的老路?与信息科技、综合实践等课程的融合,需避免变成简单的内容叠加,而应真正实现跨学科贯通。更重要的是,在强调技术应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伦理教育,人机关系、数据隐私、算法公平等问题,应成为课堂讨论的常客。(文字:章清 制图:王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