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冯海宁
走进北京朝阳公园的“智慧步道”,激活AR寻宝的乐趣;步入上海徐汇滨江的“森林剧场”,邂逅莎翁的经典;静坐广东广州二沙岛“星空草坪”,感受露天音乐会的浪漫……据媒体报道,城市公园,正上演着一场突破自我的“变身”。
过去,由于公园功能单一,游客需求相对简单,公园作为一种“简单的存在”,是供市民游览、观赏、休息的公共场所。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在旅游经济火热的当下,市民、游客已经不满足于公园的单一功能,而是有更高的期待;另一方面,公园管理者也在主动创新求变适应时代。
今天部分城市公园已然发生“质变”,从规划到设施,从环境到功能,给市民、游客带来更多美好体验。城市公园进入“公园+”时代,至于怎么“+”,每个公园都有自己的新玩法。譬如,有的“+科技”,如北京海淀公园根据地域科技优势,打造为全球首个AI科技主题公园;有的“+文化”,重庆、杭州、深圳相关公园,将图书馆或书吧纳入公园服务体系。每个发生“质变”的公园,无疑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这些新玩法丰富了公园功能,赋予公园新内涵,可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公园+”不仅让公园内涵和外延发生变化,也让公园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过去,公园由城市政府独家管理,管理方式也相对简单;而今,正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比如四川通过政策引领城市公园融入新的场景业态,深圳通过立法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公园事业,这都丰富了公园建设和治理方式。有的公园则借助市场力量或者市民参与,让自己“出圈”。这些经验做法为政府节省了财力,也让参与者很有获得感。
作为城市公园,不管如何“变身”,其公共性或公益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只有在财力上提供足够保障,在管理上强化法治和责任,才能让公园保持“公”的本色,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服务创新,更好满足市民所需。这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比如最近发布的《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相比旧版条例在细节上做出很多调整,例如规定公园可设立帐篷区,满足游客露营需求等。这类地方性法规的更新和修订,是推动公园事业向好发展的基础,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在全国政策层面,实际上已为公园创新发展打开空间。住建部2023年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其中,“开放共享”就是在提醒公园管理者打破陈规,为公园植入市民所需的时代元素,进一步丰富公园的公共服务内涵。(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