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研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上海书展上,一款“鲁迅同款毛背心”火上了热搜。这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文创品牌“人文之宝”推出的“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复刻鲁迅标志性穿搭,让年轻人争相抢购,名人学者集体上身。这件1926年许广平寄给鲁迅的毛衣,仿佛一件时尚单品,在线上线下掀起了一股潮流。
这种走红并非偶然,由文字“粉”上名人的人格,追摹一些具象物,自古以来也不罕见,谢公屐、东坡肉都属此类。这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人们所喜欢的不只是文字本身,不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的符号,而是一个完整的灵魂——有着入木三分的笔触,也有着柴米油盐的生活。
就像鲁迅的形象,也早已在这种视角里被重新建构。比如鲁迅爱看电影、爱坐汽车兜风,都令人会心一笑,而他的“时尚语录”——“瘦子避黑衣,胖子忌横纹,脚短穿白鞋,方格胜横格,竖纹显高挑”,更是为人津津乐道。那个课本上因为“背诵全文”而令人生畏的鲁迅,在一种全方位的扫描中,拉近了与人们的距离,重新被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人”。这丝毫不影响他“了不起的文学家”的地位,相反,却让他更具魅力。
正是这种“日常性”的发现,给了文创产品巨大的空间。鲁迅的毛背心之所以能够走红,不只是因为它复刻了一件老物件,而是通过可触摸、可穿戴的形式,让公众在今天与一位百年前的大文豪产生了一种“生活上的相遇”。当人们穿上这件毛背心时,不仅是在消费一件商品,更是在参与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
近些年这种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并不少。围绕鲁迅这个IP,还有金句折扇、“迅哥儿”保温杯等等文创产品,卡夫卡系列包袋等也颇受欢迎。人们越来越乐见深邃思想从生活的角度旁逸斜出,给厚重的文化添加一个亲切的入口。
也要注意的是,文创把握不好尺度,很容易从致敬滑向轻佻。比如前不久媒体曝光,一批“迅哥儿带你去挣钱”冰箱贴,“黄毛迅哥儿”、鲁迅戴金项链的手办,油炸臭豆腐造型的鲁迅绒毛玩具产品,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很多人不能接受鲁迅的形象被如此解构,鲁迅长孙周令飞也斥责称破坏鲁迅形象的文创品“简直是恶搞”。
知名人物终究有历史定评,也有相对稳固的社会形象。如果背离过远,只是“博眼球”,恐怕也会起到反效果。所以,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既能把深邃的思想拉近到日常生活里,又不至于消解人物的精神内核。唯有如此,文创才可能真正成为文化再生产的一部分,让公众在亲近中感受到思想的分量,而不是仅仅把它们当作一时的噱头。
仔细想想,这些了不起的人物,其实他们真实的生活就已经足够丰富,足够令人回味不尽。人们哪怕能从中挖掘出精神气脉的贯通之处,就已经足够动人。人们不必画地为牢,也不该刻意歪曲,还是应当在尊重史实与审美的前提下,鼓励多元视角的阐释,让这些历史人物以鲜活的方式重现于日常。(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