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研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这是向全国医生致敬的重要节日。近年来,各大医院、医疗从业者开始投入短视频科普的工作中来,以更多元的形式,与大众进行医学常识交流,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互联网的普及,事实上拉近了人们和医学现场的距离。以前要“挂号”才能听到的知识,现在拿起手机点点屏幕就可以。复旦大学发布相关报告称:在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其中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使用习惯。“短视频里的医生”,已成为大众接触健康科普的重要渠道。
医学知识线上化、视频化,有着诸多益处。从患者的角度看,这普及了医疗资源,满足了大众“看得懂、用得上”的健康知识需求,帮助人们在“小病自护、大病早治”方面提升意识、减少焦虑、避免误区。
而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看,这也成为医生和医疗机构链接患者的重要桥梁,大幅提升医患沟通效率,拓展影响力,传播自己信奉的医学理念,进而推动医患互信、行业透明和公众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
但另一方面,网络内容也是良莠不齐的。比如在各个家庭群里四处转发的养生伪科学,一些神神叨叨、张口闭口“违背祖宗的决定”的假冒医生,同样成了互联网生态的牛皮癣。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把控内容的真实、科学、严谨就十分重要。
而平台就是推动内容完善的关键。一方面平台可以严格进行准入资质审核,引入专业医生与医疗机构参与,形成可靠内容供给;另一方面,通过算法识别、规则引导和治理机制,平台对账号行为进行规范,治理劣质违规内容,确保真正具备科学性、普及性的优质医学内容被优先推荐、精准触达。
一些平台也已经作出示范。以抖音为例,根据平台刚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医疗领域新增认证作者1.8万,累计医疗认证创作者已经超过7万,包括医学专家、在职医生、医院机构等,据悉,其中超过一半的创作者都来自三甲医院,平台过去一年相关医疗科普内容被观看超5000亿次。可见,大量专业机构和医生的进驻,让优质内容抵达受众,在相当程度确保了平台内医疗内容生态的严谨可靠。
同时,抖音还规范打击假医生、违规导流到诊、药品营销等黑灰产;规范低俗博眼球、擦边内容治理,截至2025年7月底,平台累计清理资质造假医生683名,处理同质化低质视频超50万条,1200多个违规导流导诊医生账号被封禁或禁言。这也在相当程度为账号运营规则划清了边界,引导站内账号以“正确科普”的姿态传递内容。
可以想象,随着行业的发展、平台的立规、医学账号的探索,短视频医学科普未来或许将不再是“碎片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朝着“体系化、沉浸式、长期化、专业化”方向演进。
更系统的“知识树”机制、更真实的案例场景、更完善的创作者培训体系,将推动医疗专业知识形成结构化的科普产品;图文、视频、直播、AI咨询等多形态融合的全媒体场景,也将进一步提升触达效率,让科普真正成为用户医疗行为决策的前置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医生、机构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尤为关键:平台要继续做好筛选把关,医生和医院要持续提升内容表达能力,监管则需明确底线与红线,共同营造有传播力也有可信度的互联网生态。只有将专业性与通俗性结合,将流量逻辑与公共价值结合,短视频医学科普才能不断走向成熟,成为新时代公共健康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希望行业能够继续努力,让医学短视频的内容生态更加多元、生动、可靠,让“刷短视频”成为守护全民健康的新方式与新路径。(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