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研
8月18日,成都市民翟先生反映,其58岁的母亲翟女士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时发生误诊。因另一名患者误入CT检查室,其影像被错误录入翟女士名下,导致翟女士被误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并服药三个月。
这个疏忽,听起来匪夷所思。没有什么复杂的医学术语,不涉及精细的医学处置,仅仅是因为“错录了CT”这么个低级错误,导致患者以为自己得了“绝症”,服药三个月。可以想见其间,被误诊者及其家属精神压力巨大、备受煎熬。
目前,涉事的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已发布情况通报,称“该医疗纠纷确实存在”,“医院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和协商,并主动为患者进行了相关检查,各项检查检验结果未发现异常。目前,医院已与患者达成谅解,事件已得到妥善解决”。
这个回应多少有点息事宁人的意味:被误诊的患者没有影响,双方也已达成了谅解。但这一案例引发的公众关切,并不会随着一纸通报而消散,它触及的是医疗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安全、专业与信任的底线。
事实上类似匪夷所思的误诊并不罕见,有些还酿成了恶果。2024年河南邓州一女子因为身体发胖去邓州市人民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肾病综合征;住院治疗数日后因为病情严重被转院治疗,才发现女子系怀孕被误诊为肾病,最后女子不治身亡。这起事件当时引发轩然大波,也过于颠覆人们的认知——一个彩超就能发现的状况,居然错得如此离谱,还付出了人命的代价。
这些事件都说明,医疗体系中仍存在一些不该出现、也完全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它们不涉及高难度的专业能力问题,而是出在流程管理、风险防控、制度执行等最基本的层面。说到底,是对生命敬畏不够、对细节把控不严、对流程执行不实所导致的“人为风险”。
像是CT检查室中核对姓名、条码、身份证信息,这原本是再基础不过的流程。但如果这道关口被大意放过,哪怕技术再完备、设备再先进,恐怕也无从发挥,甚至可能会“越认真越离谱”——在一张错误的图像基础上做出再严谨的判断,最终的结论也仍是错误的。
因此,对类似事件的处理,恐怕不能止于“和患者达成谅解”,更应当严肃处理当事人,明确责任链条,强化处置流程,公开整改细节,接受社会监督。同时,相关医疗监管部门应当借此建立长效机制,对医疗机构的关键流程、执行情况进行常态化抽查,防止“纸面制度完备、实际执行松弛”的问题成为医疗风险的温床。
希望类似的事件能够警醒医疗机构:人命无价,医疗安全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应存有侥幸。一次误录、一次漏诊,就可能让患者陷入深渊,蒙受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医疗机构必须在每一次偶发事件中看到共性风险,把每一道流程都堵得严丝合缝,让敬畏生命不仅成为一句口号,更落实为行为准则与日常操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牢医疗安全的底线,不辜负患者性命相托的信任。(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