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广江
近日,有网友在“问政江西”上反映,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公布的教师选调录取名单中,部分考生成绩在10分以下,却能录取为农村初中教师。8月15日,永新县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说明称,因农村初中比农村小学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部分参加考试人员不愿到农村初中任教,在当天上午的农村初中教师遴选考试中消极应对,有的故意放弃答题,导致出现30分以下甚至10分以下的异常分数情况,但当天下午的县城区小学教师遴选考试无异常。
从通报看,这些教师参加遴选考试的目的很明确——到县城区小学任教,参加考试的教师中,也有农村小学现任教师。不过,鉴于全县农村小学教师富余、农村初中教师不足的问题,当地县教体局便硬性要求具备相应条件的考生,须同步报名参加农村初中教师遴选考试。问题是,在不少农村小学教师眼里,若无法进城教书,宁可原地不动,也不愿去农村中学。于是,有人在考试中消极应对、故意放弃答题,最终上演了多名10分以下考生被录取为农村初中教师的荒唐闹剧。
表面看,这是政策设计粗糙与执行僵化的恶果,但实际上却是乡村教育“空心化”顽疾的残酷注脚。乡村教育“空心化”,主要是指生源大量流失、教育资源匮乏、优秀教师难留、教育质量滑坡等问题。这些农村小学教师以用低分表达抗拒,正是这一问题的典型表现。
这些教师为何对农村初中岗位避之不及?通报用一句“农村初中教学任务相对较重”轻描淡写地带过,却道出了一些乡村教育生态的严峻现实:工作负担重、发展空间窄、生活条件苦、待遇保障低。当这些因素叠加,乡村讲台便成了人才不愿停留的地方。
当地教体局认为,这些低分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初中教师资格证”,能力和水平并不差,便通过选调公示的方式让他们转任初中。但事实上,教师的工作热情与职业尊严无法靠行政命令强行调动。教师用脚投票,故意靠低分就是最直白的抗议。
更需警惕的是,这种“硬性捆绑”的粗暴逻辑,实质是对教师选择权的漠视。这也折射出当地相关部门的懒政思维——以行政命令代替系统改革,用强制手段掩盖深层矛盾。结果,本应促进师资流动的选调机制,异化为激化矛盾、损害教育公信的导火索。
破解乡村教育“空心化”困境,不能靠强制摊派。唯有直面教师的核心关切,大幅提升乡村岗位的“含金量”才是正途。这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改善待遇,需要切实畅通职业发展通道,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倾斜,最终让乡村教师真正成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光荣职业。
通报称,县教体局考虑不周全,遴选方案制定不合理,工作人员责任心缺失,未充分尊重教师个人意愿,造成不良影响,将启动追责问责。但显而易见,根本问题不是教师遴选考试等制度不完善,而是乡村教育缺乏吸引力。“空心化”问题不解决,恐怕任何选调都无济于事。
此次低分录取的闹剧,是乡村教育困境的又一声尖锐警报。若不正视“空心化”的症结,不用心培厚乡村教育的土壤,类似的荒诞也许还会重演。唯有让每一所乡村学校都成为师生愿意扎根的热土,教育公平的阳光才能真正普照田野。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仍任重道远。(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