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孔德淇
一场早已淡忘的物业纠纷诉讼,竟成了求职路上的“绊脚石”。不久前,应聘某食品公司的罗女士,突然接到该公司HR发来的不予录用通知——“因为背调结果显示‘黄灯’,我们无法进行下一步了。”而之所以被标为“黄灯”,则是因为在2018年小区业主与物业的纠纷中,罗女士被列入了被告名单。
这种情况并非个案,近年来,本应聚焦于工作履历真实性、职业技能匹配度等核心信息的背调,如今在部分机构和企业的操作中逐渐变味:有的过度挖掘候选人的私人生活细节,从情感经历到社交圈言论无所不查;有的将与岗位无关的过往经历无限放大,甚至用断章取义的信息给人贴上“标签”;更有甚者,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候选人的隐私数据,把背调变成了对个人生活的全面“窥探”。这把丈量人才的 “尺子”,已越过了该有的边界。
企业或许有自己的“小算盘”:多查点总比少查点好,万一漏掉“风险”怎么办?可他们忘了,背调的边界就是法律的红线。《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拿几年前的无关诉讼记录拒人千里,既不合理更不合法。对企业而言,过度窥探看似在规避风险,实则在消耗信誉成本。不尊重隐私难赢人心,仅凭模糊信息否定人才,最终只会错失良才、反噬自身。
破解背调乱象,不能只靠企业自觉,更需多维度发力。首先得明确“查什么”。监管部门应出台指引,划定背调的正面和负面清单。比如,与岗位直接相关的学历、履历、职业资格必须查,与工作无关的婚恋状况、无关诉讼、私人生活等内容禁止查。超出这个范围,就是越界。
其次要规范“怎么查”。背调机构必须具备合法资质,信息来源必须正规可靠,尤其涉及诉讼记录、失信信息等,必须向求职者本人确认,允许解释申辩。不能仅凭一份模糊的裁判文书截图就下结论,更不能搞“信息贩卖”,把个人隐私当成生意。
更重要的是保障“被查者”的权利。求职者有权知道背调的内容,有权对不实信息提出异议,有权要求企业删除无关数据。当因不当背调被拒录时,应有便捷的维权渠道。
企业需要的是合适的人才,不是完美的圣人;社会需要的是开放的就业环境,不是严苛的道德枷锁。给背调减减负、划边界,让其回归“选才”的初心,而不是变成“拒才”的工具。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劳动者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