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研
8月10日,吉林省德惠市本地自媒体账号发布“免费老年卡错峰出行”的通知,通知提到,因早晚高峰时间段公共交通拥挤,无法保证上学、通勤人群的刚性出行需求等,从9月1日起对免费乘车的老年卡实行限时乘车。限乘分为了三个时段,分别为上午5:50-8:00、中午11:00-13:00、下午16:00-17:50。
这个通知随后也被证实是官方通知。不过有意思的是,8月13日当地公交公司表示“目前已经暂缓实行老年人限时乘车”。可以想象,这个政策或许是引发了较大的反弹,只能先缓一缓。
限制老年人高峰时段乘车,应该是基于一种“需求优先级”的判断。早上高峰时段,上班族和学生的出行,这被视为一种刚需。但是像新闻里,工作人员提到“有些老人一大早会去早市”,这就很难被视为一种刚需。因此通过取消免费、降低激励,引导老年人错峰出行。
这个理由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确实也有一些地方是这么做的。比如2023年时,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建议取消石家庄地铁高峰期老年卡乘车限制,随后石家庄地铁回应,“老年人非高峰时段免费”的政策自地铁开通就开始施行了,其实也是类似思路。
客观来说,老年人的出行刚需也许没有年轻人那么显著,但也未见得是个小数字。比如现在很多老年人承担带娃的职责,孩子上学是刚需,他们送孩子当然也是刚需;再比如很多老年人定期要去医院复诊,这也是一种刚需。简单地认定“老年人不着急”,这太过粗糙,也容易引发老年群体的反弹。
那么这个无解吗?倒也未必。一个备受关注的案例是,2016年上海市停止实行70岁以上老人持“敬老卡”免费乘坐公交车及地铁的政策,取而代之直接发放包括交通在内的老年津贴。这个效果也很明显,据报道“当天老年乘客比以往下降了八成以上”。
这个规则其实是改变了激励的逻辑。原本老年人“尽可能多地乘车”是一种“好处”,但现在反过来了,“少坐车”“不坐车”才是一种“好处”(可以把津贴省下来)。
那么具体到高峰时段的资源紧张,是否也能套用类似逻辑呢?改变当前的激励模式,比如在给老年人发放交通补助的同时,相应提高高峰时段的票价,用价格手段过滤掉非刚需群体;像山东威海还提出考虑采用积分制度,老年人错峰乘车可获得积分,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或公交乘车券等,也很有启发意义。
仔细想想,“免费”作为一种优待,其实是最简单直接、也是最“省钱”的方式——交通运营成本相对固定,挤上更多的老年人并不会显著增加成本。但“发放补助”更像是一种额外开支,对于财力终究是个考验。
但“免费”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却会让价格信号失去作用,催生很多“能坐就坐、不能坐也坐”的额外需求,导致公共资源挤兑,陷入某种程度上的“公地悲剧”,导致不少市民的不满。不同的解决思路究竟哪一个更划算,恐怕也需要各地仔细掂量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类似话题在互联网上很容易引发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群体对立。一方说对方“占便宜”,一方说对方“不尊重”。其实人们没必要陷入道德指责,这种资源紧张终究是由于价格失灵导致的,其没有起到资源配置的功能。
考虑到老龄化程度还在加深,未来这种资源紧张还有可能加剧,那么尽可能找到一个稳妥的、尊重人性、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才是应当努力的方向。(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