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关育兵
近日,吉林农业大学的“可食用录取通知书”、南京农业大学的“水稻种子通知书”等创新举措引发热议。这些设计不仅展现了农业院校的科研实力,更折射出农业学科从昔日“冷板凳”到今日“热赛道”的可喜转变。农业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城镇生源比例上升、女性报考人数增加,这些变化既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必然结果。
农业学科何以从边缘走向中心?根本在于农业内涵的深刻变革。传统观念中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已被彻底打破,现代农业已成为融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的多学科交叉前沿领域。从云南农大的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到中国农大的伴侣动物科学专业,农业教育正打破传统壁垒,构建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农业学科升温的核心动力,源于乡村产业振兴带来的广阔前景。随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出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现代农业已从传统种养延伸出农产品精深加工、数字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专业人才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机会。
中国农大培育的“农大778”玉米种子累计推广约1200万亩,这类成果转化既彰显了农业科研的价值,也展现了从业者的职业成就感。当宠物经济、精品咖啡等农业相关产业成为投资风口,相关专业的报考热度自然水涨船高。
农业学科由冷变热的意义,远不止于招生数据的变化。从人才培养看,它有助于破解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短缺难题,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现代农业需要的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非单纯的“老把式”。
从产业升级看,更多优秀学子投身农业,将加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农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社会层面看,这一变化有助于扭转对农业的刻板印象,增强从业者职业自豪感,更反映了年轻人注重价值实现、扎根乡村振兴的进步择业观。
当然,农业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挑战。如何优化学科布局以契合产业需求?如何加强产学研协同让学生接触前沿技术?如何完善政策让农业人才在乡村留得住、发展好?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破解。正如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所言:“现代农业教育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提醒我们,农业学科的热度不能仅停留在招生环节,更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从“谈农色变”到“争相学农”,农业学科的升温轨迹勾勒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时代脉络。当更多年轻人带着知识技术投身农业,实验室成果不断转化为田间生产力,我们离农业强国目标就更近一步。
农业不会辜负人才,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年轻人必将收获精彩人生。农业学科这条曾经的“冷板凳”,正成为助力民族复兴的“热赛道”——这不仅是教育领域的喜人变化,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