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忱阳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提笔写字,却想不起如何落笔;久疏笔墨后重拾书写,笔下的字迹却不复往日的筋骨;平时网络聊天时,习惯用表情包、符号等代替文字表达……这样的情形越来越多,让不少人感慨和担忧:数字时代,汉字会远离我们吗?
在隐忧之外,另有一番鲜活场景正在上演:在浙江绍兴的书圣故里、兰亭景区等地,络绎不绝的游客在书法展馆、文创市集拍照打卡、流连忘返;在短视频平台上,临帖、摹帖的作品频频登上热门;当现代街舞邂逅甲骨文字形,当纪录片用故事串联起汉字的演变轨迹,这样的创新表达总能收获满堂喝彩……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勾勒出信息时代汉字命运的复杂图景。作为唯一从古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远非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它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智慧与审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
汉字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从甲骨文、金文,到篆文、隶书,再到草书、楷书,汉字形态与书写形式的流转演变,一如中华文明般生生不息。纵然时代有更迭,但文字一致、识读一体,前后得以相继、文脉因此相通,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汉字书写彰显中华文化的艺术价值。立足于汉字本身精密、细腻的结构感,中国人通过单字结构的变化、字与字间的穿插错落,以形象化的表达寄托审美追求,并进一步融合“书如其人”的人生观、“立象以尽意”的世界观。
今天,键盘敲击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疏远”了手写,甚至带来“提笔忘字”的焦虑。因此,一些人开始担忧汉字的未来。这种担忧,本质上是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与守护,也是对汉字文化浓度可能被稀释的防备与警觉。
不过,回望历史长河,汉字的生命力,从来不在于固守某种书写形式,而在于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能从中汲取文化养分,并赋予其新的表达。今天,技术的发展,让汉字经历深刻的变化,也为汉字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无限可能。它打破了时空界限,让深藏于博物馆的碑帖、孤本等“触手可及”;它降低了文化的门槛,使更庞大的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讲解感受汉字之美;它更激发了无穷的创造力,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汉字创新的路径。
从脑洞大开、意蕴丰富的汉字服饰备受青睐,到国产新能源汽车将汉字书法艺术融入汽车标识设计,再到建筑设计在布局、造型、结构等方面参考书法的笔法、线条、疏密……如今,汉字蕴含的文化价值正在被更深刻地体认与珍视,汉字古老的生命力正在被不断地激活与重塑。汉字,正在时代浪潮的激荡中,不断回答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命题。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字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即便今天打字多过手写,笔墨不再常伴,但每一代人都经历着既连贯又独特的汉字文化熏陶,汉字已成为我们血脉中无法剥离的精神基因。因此,我们或许不必过度担心汉字是否会“远离”,而更应该思考,面向汉字多样化的未来,如何在传统与流行间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方式、守正创新的表达手段,让更多人爱上汉字之美、品读汉语之韵、感悟文化之魂。
我们应当坚信,横平竖直、撇捺飞扬的汉字,一定会在赓续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李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