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申少铁
前不久,北京一位女士向媒体反映,自己在某体检机构连续10年未检查出患癌风险,却被医院确诊为癌症晚期。此后,涉事体检机构召开媒体说明会,表示不存在所谓的“假体检”。事件引发人们对体检行业的关注。
通过医学手段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其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健康体检可以发挥独特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健康意识快速提升,体检需求越来越旺盛。
由于公立医疗机构难以承接海量体检需求,民营体检机构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体检市场规模扩张近5倍,达到3800多亿元。在快速增长中,体检行业也出现了一些乱象。比如,一些体检机构为了快速扩张,夸大广告宣传,忽视体检服务质量。种种乱象,不仅耽误患者宝贵的治疗时间,也消减了广大消费者对体检行业的信任。
多管齐下,扭住提高检查质量这个关键,进一步实现规范发展,体检行业才能赢得更多认可。
厘清“面子”与“里子”,把检查质量放在首位。
凭借优良设施环境、专人导诊服务等,一些民营体检机构获得消费者青睐。但是,体检是高度专业化的服务,核心业务是项目检查,不能仅靠表面功夫。影响体检项目检查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实施检查的人和仪器。因此,应严格依照《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做好各科室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配置,确保每名医护人员“人岗相适”,按标准操作。同时,应做好医疗器械的检验维护,对达不到使用要求的及时进行更换。
统筹“检前”与“检后”,有针对性加强服务。
一些体检机构把大量精力放在营销上,存在夸大宣传的情况。比如,个别体检机构声称只需一滴血便可筛查出癌症,拉高了消费者对体检的期待。其实,常规体检并不等于癌症筛查。体检机构须从实际出发,提前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同时针对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体检套餐。此外,不少人体检后看不懂报告,如果存在较严重的指标异常,体检机构应及时告知和提醒,并推荐进一步检查或诊断的专业科室。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有效监管。卫健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不定期对体检机构进行飞行检查,针对伪造从业人员资质、夸大宣传、出具虚假或者伪造健康体检结果等行为,依法严肃处理,有力有效整治行业乱象。随着行业发展变迁,难免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时修订完善管理规定,为制度“打补丁”。
体检,健康的重要监测手段。持续规范行业发展,提升服务质量,体检才能更精准地为健康护航。增强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生活方式,加上定期的健康体检,全民健康将更有保障,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也将更好成为现实图景。(申少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