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伍里川
近日,一名声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引发网络质疑。8月5日,澎湃新闻从相关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这一身份系伪造。
要想知道一个人是不是院士再容易不过了,只要上官网一查便知。事实上,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已故院士名单以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按理说,一个经不起查的人,只要敢公开露面就很容易被揭穿,但令人惊诧的是,“阮少平”频频去多省中小学校、医院做活动,无人“揭开皇帝的新装”,所到之处,皆受到等同于院士的热捧。
这些单位只要事先稍做功课,查一查院士名单,搜一搜其所谓的各项顶刊论文,就不难做出判断,免于受骗。何以无一人去做此事,任由骗子到处行骗?
这个问题从反面显示出这个骗子的“高明”之处——以敢于公开露面自诩身正不怕影子斜以及消解人们心中的疑窦,通过社会活动带来的光环和影响力反复强化自己的“院士”烙印,通过人脉的延展将自身形象托举到更高处。例如,所谓某某博士和某某学校领导陪同“阮少平院士”参观交流、所谓某文化促进会“永久名誉会长”和北京阮顺堂中医院院长和博导等诸多身份的加持,都是对其身份造假之后的“馈赠”。在不少单位看来,有了这么多前例的背书,想必“阮少平”的专家身份不容置疑,盲目跟风邀约也就不假思索。
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常荒诞而现实的场面,“阮少平院士”越是抛头露面,越是胡说八道,就越能迷惑人心,越能让自己安全。在长时间的行骗过程中,他已经获得了更多的“名望”和实质上的好处。无论是以讲座获得丰厚回报,还是直接为医院、酒商或社会组织站台捞取酬金,都会让他欲罢不能。曾有骗子被抓后坦承:骗人骗到最后,自己也信了。无疑,“阮少平院士”就是这样的人。对他们而言,及时行“骗”,也是一种动力和侥幸心。
近年来,类似“阮少平院士”的骗子并不少见。例如,202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发布声明称,一个名叫阮晓东的男子多次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机构研究员等名义进行有关活动,其各项活动与杂志社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均无任何关系。实际上,阮晓东只是《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原编辑,且早已离职,从未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研究单位工作,但他却利用某种“错觉”、借用身份混迹于多个企业的工作会议、培训现场,言必谈宏观经济和建筑行业管理。
这一现象催人思索,人们愿意相信一个人的专业学识,还是更看重其背景身份呢?对多数公众来说,专家的声名固然重要,但有真才实学、讲课真实有料,才是根本。视线所及,一些骗子被揭穿,源于公众从滥竽充数式的“专家讲座”中发现问题、发出质疑,这也侧证了“真功夫”的重要性。毕竟,多数受众期待的是知识的滋养、眼界的开阔,而不是排队“领名片”“等签名”。反观一些机构或单位,却更看重专家的名头,不仅愿意在礼仪上备加关切,还不遗余力地显示自身和专家的深度连接。而这恰恰是被骗子利用的“软肋”。在骗子出事后,一些学校或单位紧急删除当初对“阮少平院士”吹捧有加的文字,也折射出功利主义和浮躁心态。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设防、不理性?
骗子行骗,唱的不是独角戏,必仰仗迷信专家、迷信身份、迷信“权威”的扭曲环境。骗子固然可恨,但与骗子有意无意“合作”的机构和单位也应感到羞愧,它们在客观上为骗子提供了舞台和施展的空间。就此而言,只把骗子拉下马是不够的,那些主动帮助骗子打造迷人人设、主动邀请骗子站台、共谋“发展”的机构和商家来说,也该被追究责任。否则,骗子“成长”、做大的土壤就难以绝迹。(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