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唐传艳
近日,针对少数医疗机构利用谐音、形容词等暗示疗效的门诊名称误导患者等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关于规范医疗机构门诊名称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强调医疗机构应当遵循依法合规、科学规范、清晰准确的原则进行门诊命名。《通知》要求,门诊名称应当与诊疗科目相匹配,不得使用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反公序良俗、标新立异、容易引发社会焦虑和争议的名称。医疗机构要全面梳理本机构门诊设置与命名情况,对门诊设置与命名不规范问题立行立改。
在一些地方,门诊随意取名已成普遍现象,此前已有地方展开专项整治。比如贵州省今年3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的通知》,专门针对民营医院门诊命名提出规范要求,剑指部分机构通过“国际医疗中心”“皇家妇产医院”等名称包装自身等现象。这类命名方式看似提升档次,实则模糊了医疗服务范围和水平,并明显存在夸大宣传,让患者难以通过名称判断机构的真实资质。
从全国范围来看,门诊命名乱象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有的机构利用谐音梗制造噱头,如将“泌尿”改为“秘尿”,暗示治疗隐私疾病;“面部红血丝门诊”等名称虽然通俗和接地气,却很不准确,容易让人误解。有的名称则通过形容词叠加,或使用“神奇”“速效”等词汇夸大疗效;更有甚者,直接套用知名医院名称,如“协和同康”“华山医疗”等山寨名称,让患者误以为这些门诊与权威医疗机构存在关联。这些奇葩名称往往以创新的名义,实则制造“信息迷雾”“绕晕”了患者。
门诊作为医疗服务的前沿窗口,其名称本应承担信息传递的基本功能。一个规范的名称,既能清晰展示诊疗科目(如“心血管内科门诊”),也能准确反映服务特色(如“糖尿病特色门诊”)。反之,若名称与实际服务脱节,轻则导致患者挂错号、走错科,重则可能延误病情治疗。尤其对老年患者等特殊群体而言,复杂或误导性的名称无异于人为设置就医障碍。从这个角度看,规范门诊名称已成当务之急。
更要看到,奇葩名称背后往往隐藏着违规行为,因此不仅要规范门诊名称,还要规范诊疗行为。对此,应当将名称核准与诊疗科目备案绑定,确保名称与实际服务一一对应;建立医疗机构信息公示平台,实时更新门诊名称、诊疗范围及处罚记录;畅通患者监督渠道,将名称不规范纳入投诉重点。只有规范诊疗行为,并让名称与诊疗相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门诊取名乱象。
门诊服务贴近民生,是群众就医最直接的渠道。一个名称规范的门诊,能让患者快速找到对应科室,减少无效奔波;能让诊疗范围透明化,避免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医疗纠纷;更能倒逼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真实水平而非包装噱头赢得患者信任。规范门诊名称,看似是文字功夫,实则是构建公平、透明、高效医疗环境的重要一步。(唐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