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不仅要在实体空间付出情绪劳动,还要在网络空间随时在线、情绪饱满,就算面对不合理要求,情绪不好,也要时刻对同事和客户保持热情微笑……”近日,有媒体发布报道,关注“过度情绪劳动”这一职场困境。
1983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给情绪劳动下过明确定义:为了让组织、他人感到满意和舒适,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表情所付出的、常常被忽视的劳动。然而,被媒体和公众反复使用后,它的边界实际上已经逐渐模糊了,似乎从白领到服务生,人人都在承担“过度情绪劳动”带来的压力。目前看来,在现实的职场中,“情绪劳动”也仍是一个不太好界定的概念。
这不是在否认情绪劳动的存在,只是需要明确一点,不少劳动者所述称的“情绪劳动”,实质上只是有缘由的情绪反应而非劳动。以新闻中提到的“咖啡店员工向顾客泼咖啡粉”这一事件为例,媒体调查发现,该店人手严重不足,员工职责多而杂,被顾客投诉3次就面临解雇风险。可见,并不是“微笑服务”本身拖垮了店员,而是长期高强度工作加上企业缺乏应有的对员工的支持,给她带来了过量的委屈和无力感,进而点燃了与顾客之间的冲突。
什么样情绪是为了维系人际关系社会运转付出的合理劳动,什么情绪是制度保障不足和管理理念落后带来的结果,如果不将这二者区分开来,简单地将症结归咎于情绪劳动过度,就很容易沦为“喊口号”而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那些“看不见的劳动”当然应该被定义、被重视、被衡量,也需要在未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认识。不过在那之前,种种优化职场生态的举措,比如严格执行落实劳动法,关注员工心理健康等等,也是更明确、更可操作的路径。(张尔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