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康尼
以为填报的是厦门大学,不料却被厦大分校录取?据九派新闻报道,近日,多名已获录取的贵州考生在社交平台反映称,因贵州省招生考试志愿填报系统未明确区分“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导致自己误填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并被录取,引发社会热议。
贵州省招生考试院针对此事回应,考生填报志愿时应先查阅官方发布的招生专业目录,仔细核对专业代码后再进行填报,避免直接通过系统筛选功能操作。厦门大学招生工作人员则表示,相关工作都是按程序进行,不可能针对误填报志愿的考生进行重新录取。对误报和已录取的考生,要么去分校报到上学,要么选择复读。该工作人员介绍,厦门大学与厦大马来西亚分校的区别,主要是上课地点、学费不同,“那边是全英文教学,毕业证和本校都是一样的。”
众所周知,大学本校与分校往往相对独立,无论是在行政体系还是录取标准上都有不小的差异。更何况就此案例而言,厦门大学同其马来西亚分校在地理位置、语言环境、学费标准和就业认可度等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区别,简单一句“毕业证和本校一样”显然无法有效回应相关考生的质疑。
据报道,2024年该校本部与马来西亚校区在贵州的理科录取最低分分别为601分和577分。可想而知,不管是对基于自身成绩水准锚定厦大本部,家庭教育经费相对有限,还是不适应全英文教学环境、希望在厦门等城市长期发展的考生来说,这种意料之外的变动,都会造成不少困扰。如果因这种本可避免的“误会”不得不复读一年,又会付出较高的机会成本。此外,对于原本精准定位、计划报考厦大马来西亚校区的考生而言,高分学生的异常涌入,同样会造成冲击、干扰正常的录取秩序。
此事的关键,在于志愿填报系统应尽量科学化、人性化,避免考生因操作“乌龙”而作出有违真实志愿的选择。尽管当地招生考试院强调考生应仔细核对专业代码后再进行填报,有误录取考生也承认自己并未根据编号对应查询核实。但问题在于,如果志愿填报系统足够完善,清晰标注了厦门大学与其分校的区别,也不至于至少十余位考生都“同步”犯错,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中差别。
如今,此事已经发酵了几天时间,尽管相关学生确有填报不够审慎的问题,但当地志愿填报系统未作明确区分也是客观事实,而且此事事关考生前途与未来,当务之急还是要担当作为,尽量消减程序性“乌龙”造成的负面影响。
比如,有关部门还需行动起来,积极通过向高校发函等形式,推进退档流程,以便误报学生参加后续志愿征集,避免因流程卡住而导致填报“搁浅”。在后续系统更新时,也应以此为鉴,真正以考生的“用户视角”来进行设计,确保不管通过何种方式筛选目标院校及专业,结果都明晰准确,并以显著标注方式区分本部及分校。
正如本月初,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官方公众号在《多维发力,织密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网》一文中所说的,“高考志愿填报是考生升学路上的关键点。”面对类似的突发情况,以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和切实举措为考生们“托底”,让相关误录取考生不至于莫名其妙“失学”,是做好招考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理应被认真践行。(李康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