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曹灿辉
当中国人民大学的“书灯”照亮新生的案头,当北京语言大学的“镂空钢尺”丈量世界的边界,这些高校录取通知书早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入学凭证”,成为传承大学精神的独特载体。
录取通知书的创新实践,是对大学精神的生动诠释。中国人民大学的“书灯”,设计灵感源自陕北公学青年奔赴延安的执着精神,那微弱却坚定的光芒,恰如大学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闪烁;北京语言大学的“镂空钢尺”以“丈量世界”为寓意,暗合了语言作为沟通桥梁的学科本质。这些设计绝非心血来潮的装饰,而是大学对自身精神内核的凝练表达。高校通过这一纸文书,将大学精神具象化、可感化,让新生在触摸通知书的那一刻,便能感受到大学跳动的脉搏。在实用性与文化性的平衡中,录取通知书完成了从“传递信息”到“传递价值”的功能跃升。
事实上,早在2022年,教育部就明确要求:各高校要简约、节约地制作录取通知书,避免铺张浪费。高校的这些创新实践,正是对这一原则的创造性落实。它们不靠奢华材料堆砌价值,而是通过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彰显内涵,实现了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要将这种创新进一步推广和深化,高校需要深入挖掘本校的文化底蕴。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高校应通过深入研究校史、校训等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入录取通知书设计中。同时,也要注重通知书的实用性,结合新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录取通知书。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录取通知书更具科技感与互动性。例如,通过二维码链接学校的历史文化视频、校史馆虚拟参观等内容,让新生收到通知书后,可通过手机深入了解大学的历史与文化。这种创新不仅让录取通知书更具吸引力,也符合当代年轻人的使用习惯。
一纸录取通知书,载得动几许大学之魂?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情感匮乏的时代,它以特有的温度与厚度,悄然完成从行政文书到文化信物的华丽转身,诉说着大学对新生的第一声问候与期许。多年后回首大学生涯,或许课程内容已然模糊,但初见通知书时的感动却历久弥新。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对录取通知书的创新,不仅是宣传策略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大学教育始于录取那一刻,而教育的精神,就藏在那方寸之间的温度与厚度之中。(曹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