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舒爱民
据6月29日《法治日报》报道,近日,北京市地方标准《医疗机构安宁疗护服务规范》正式实施。这一规范首次将医务社工纳入核心服务团队,强调“患者和家属共同决策”,并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北京特色”方案,为全国医疗机构安宁疗护服务标准化建设树起新标杆。
首次将医务社工纳入核心服务团队,标志着安宁疗护从单一医疗救治向多维关怀转型,此举可谓医疗人文关怀领域的突破性创新,不仅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更折射出社会对生命尊严的深刻思考,将为临终患者及家属带来温暖而有力的守护。
首先,这种“医—护—社”协同模式,是对“全人照顾”理念的生动诠释。传统的安宁疗护,往往聚焦于病痛缓解,医务社工的加入,打破了“医—护”二元模式,通过专业评估、情绪疏导、资源链接等服务,为患者构建起家庭、社会、医疗三方联动的支持网络。比如,社工可协助家属处理经济压力、协调社会资源,或引导患者完成未了心愿,让临终关怀不再局限于病房,而是延伸到更广阔的生命维度。
其次,“患者与家属共同决策”机制的强化,彰显了医疗伦理的进步。在生命末期,患者常因意识模糊或沟通障碍失去自主权,家属决策又易陷入伦理困境。上述规范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尊重患者意愿,在病情告知、治疗方案选择等环节,建立医患、家属三方协商机制。这种将选择权回归患者与家庭的做法,既避免了医疗过度干预,又为家属提供了情感缓冲空间。当“道爱、道谢、道歉、道别”被纳入服务内容,医疗行为便不再冰冷,而是成为一场关于生命尊严的温柔对话。
此外,中西医结合的“北京特色”方案,为安宁疗护提供了更具本土适应性的路径。西医在症状控制、疼痛管理方面优势显著,而中医的调理疗法、冥想疗法等,则有助于患者身心平衡。比如,针灸可缓解肿瘤晚期患者的顽固性疼痛,中药敷贴可改善水肿症状,结合自然医学疗法,为患者创造更舒适的临终体验。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基于东方文化对生死哲学的理解,将“天人合一”的理念注入安宁疗护实践。
北京市对这一规范的实施,不仅为地方安宁疗护服务提供了可操作的标准,更为全国医疗人文关怀改革提供了范本。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如何让生命终点成为有尊严的旅程,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期待这一规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动更多地区构建符合本土需求的安宁疗护体系,让“生死两相安”的理念照亮更多人的生命暮途。(舒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