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南木
对犀牛、金丝猴、黑叶猴、猞猁等野生动物,南京女孩、剑桥大学硕士马雅都不陌生。入职上海动物园后,马雅在不同饲养员岗位轮岗,参与照料各类动物。当她的故事传开,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评价“动物园是事业单位编制,妥妥铁饭碗”,也有人说名校生当饲养员是“大材小用”。对此,上海动物园相关人士表示,近年应聘动物园岗位的高学历人才不在少数,其中不乏海外名校毕业生,他们都需要在一线饲养岗位轮岗至少半年。
动物园饲养员是一份低门槛的工作吗?一些人出于刻板印象,认为饲养野生动物与养鸡、养鸭没什么差别。从国内动物园实际来看,一些饲养员的学历确实并不出众,他们往往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依靠老师傅的“传帮带”,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开展饲养工作。然而,名校生当饲养员真的是“大材小用”吗?
答案是否定的。与早已人工驯化的家禽、家畜相比,饲养野生动物的技术要求复杂得多。动物园并非野生动物的原始生存环境,在人工环境下,如何保障动物的健康与安全,做好“动物丰容”,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学问。而且,不同动物习性各异,饲养要求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饲养员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不能仅仅依赖经验。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动物园热”已成为一种蔚然成风的潮流。这不仅促使动物园改善动物的生存条件,努力为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游览体验,也对动物园的科普、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自然教育。这些变化,都凸显了动物园重视人才建设、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性。
从马雅的教育背景来看,她本科攻读生物科学专业,硕士阶段学习兽医科学专业,去动物园工作可谓专业对口。更关键的是,她自幼就爱逛动物园,对接触动物、保护动物兴趣浓厚,这份饲养员工作还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健康。能将兴趣与事业紧密融合,而不是在办公室里感到“内卷”与消耗,这样的工作哪里不好?
实际上,名校毕业生投身动物园饲养岗位,不仅不是“大材小用”,反而能在实践中积累大量一线知识,进而反哺理论。马雅就表示:“我学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很多时候发现自己的建议在实际中可能行不通,人也很难预测动物的反应,所以还是要多尝试、多探索。”通过与有经验的饲养员交流,马雅就获得了不少具体的经验,避免动物发生危险。
与此同时,在与专业科研团队对接时,高学历背景的饲养员具有显著优势。他们既能为科研团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也有能力凭借与动物接触频繁的岗位优势,独立承担长周期的科研任务。这样的岗位特征,无疑响应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代召唤。
当前,我国动物园事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动物园不仅是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观光场所,在生态环境营造与保护方面,正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动物园的动物保护能力、科普水平与公众的期待仍有差距,甚至常有热心网友给动物园“挑刺”。就此而言,吸引更多具备专业素养的年轻人加盟动物园,对动物园事业的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