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谭琦璐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当前,能源安全内涵不断丰富延伸,涉及供给、消费、技术、体制、竞争、生态环境等各个层面。绿色低碳转型也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低碳经济及其竞争力水平不仅是我国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的关键领域,也对能源安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024年以来,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生产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3%至6.2%,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电力发电量增长11.6%。能源绿色低碳化加深,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比提高1.8%,原煤生产综合能耗较“十三五”时期末下降约9%,煤电超低排放改造规模接近11亿千瓦。能源可靠性程度高,煤电灵活性改造深入推进,兜底保障作用充分发挥,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约为“十三五”时期末的20倍。
政策保障作用十分重要。在传统化石能源供给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了煤炭领域相关举措。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要着力提升安全可靠供应能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安全、有序、多元、创新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在电力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聚焦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开展电力系统稳定保障、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等系列行动,提升清洁能源高渗透率下的电力系统安全水平。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安全要先行。目前,我国在巩固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首先,能源供给制约因素仍较多,消费端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较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清洁能源“靠天吃饭”特征明显。其次,能源自给自足还需加强,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能源品种,国内生产规模尚不能有效支撑需求。最后,在传统能源高效低碳清洁技术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重大、前瞻性技术创新方面相对落后。接下来,应树立、践行综合能源安全观,系统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稳定、灵活、适应能力,加强对各类影响能源安全的“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应对。
提升能源保障稳定性。因时度势,健全能源产供销储体系。重视煤炭和煤电等传统能源的安全兜底保障功能,加快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充分挖掘新型储能、需求侧等对电力系统的调节作用,确保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建立健全集产品、产能、产地储备于一体的重要能源品种和关键矿产资源的储备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提升能源保障灵活性。注重品种多元,持续构建涵盖煤油气、风能、太阳能、水电、核电、地热、生物质能等多轮驱动的能源体系。注重布局多元,国内国际并重,特别是要加强对俄罗斯、中东、非洲、拉美等能源贸易和运输通道的多元化布局。注重模式多元,鼓励各地结合能源资源禀赋、需求特点、基础设施水平等,探索新型能源体系运行中各具特色的商业模式。
提升能源保障适应性。强化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加快风光火储、电氢化工、氨煤混燃等的多能互补和多元开发利用。强化产业链协同,鼓励上下游企业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有效破解“卡链”“断链”以及技术、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强化政策协同,做好长期与短期、政府与市场的统筹,加快建设能源统一大市场,加强碳市场、绿证制度衔接。(谭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