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订立遗嘱越来越成为青年群体中的一件大事。日前发布的2023年《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从2017年到2023年,“90后”订立遗嘱人数上涨了11.2倍。2020年至2023年,订立遗嘱的“00后”从104人上涨至167人。新世代的年轻人,正在用一种新的方式审视自己的生命。
也许是在生活的压力下生出了“不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的念头,也许是为了规避可能发生的纠纷,尽管订立遗嘱的原因多种多样,绝大多数年轻人其实与真正的死亡之间还隔着很遥远的距离。在漫长的时间流转中,社会关系、财富、心态等等发生变化几乎是一种必然。因此,与传统意义上将财产划分作为重点的遗嘱不同,年轻人的遗嘱订立似乎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探索。
有网友分享感受称“仿佛已经站在终点回望了自己的一生。”生命真实的意义与宝贵正是附着在它的有限性之上,而恰恰是在直面死亡的时刻,“敬畏生命”才能成为一个具象化的概念。在订立遗嘱时,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对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梳理,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一一进行价值排序,这个过程自然会促进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死亡的理解。
此外,跳出年轻人的自我互动,“遗嘱中写了什么”或许也可以成为一扇观察社会治理方向的窗口。一些事项之所以被人们写进遗嘱,其实正是因为其管理在现实中还存在一些模糊地带。关注年轻人为什么立遗嘱、关注他们放心不下的“身后事”是什么,其实就是在关注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比如有人希望“养好我的小狗小猫”,那么我们的国家还可以对小动物更友好一点吗?有人担心游戏账号被父母删掉所以特地写进遗嘱,那么虚拟财产的保护能否在不远的未来走上法治轨道?遗嘱中其实承载着年轻人大大小小的期待,如何聆听和回应这些期待,同样值得思考。(张尔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