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鹅腿阿姨”爆火出圈,起因是一位此前在人大、北大卖烤鹅腿的阿姨,近期去清华摆摊了。11月27日,人大食堂自研烤鹅腿开卖,学生表示“食堂队伍排成了景区”。一位接受媒体采访的同学称:“冬天馋夜宵,烤鹅腿满足了同学们的多样需求”。在相关话题评论区,全国各地的网友开始许愿自己的学校也有烤鹅腿吃:“有没有武汉人去偷师学艺一下”“建议来浙江看看实力”……
每次看高校食堂宠学生的新闻,底下总有条高赞留言是“我的嘴角流下不争气的泪水”——有人羡慕“别人的食堂”和有口福的学生,有人回忆自己上学时吃过的校园美食。类似新闻,总会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和热切讨论。换个角度看待此事,这些关于高校食堂的新闻,难道不是一种另类的报考指南吗?
能在“让学生吃好”这件“小事”上不断钻研,认真对待学生们的多样需求和反馈,这恰恰说明,有些高校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愿意放下架子,换位思考,与同学们进行密切并且有机的互动。这是更为弹性、灵活、人性化的高校管理方式,也是一所高校乐于创新的体现。
最近,还有另外一则引发热议的高校食堂新闻。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投诉建议平台求食堂泡芙“秘方”,怕毕业后吃不到,该大学的厨师回复了详细制作方法,并在结尾暖心地说“希望母校味道常伴你左右”。这样的授之以渔,还延伸出高校教育的另一层意义——除了教授课本上的知识,高校也看到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求知欲,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和带领学生拓展能力。这样和谐温暖的育人环境,对人们来说也形成巨大吸引。(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