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老龄化村庄建一所食堂,只花几元就能让老人吃到一顿午饭,可行吗?据媒体报道,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吴家崖村,村支书朱松民在村委会院子里盖起了“幸福食堂”,村里30多位老人每人花费3元就能吃到一荤一素的午饭。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22年全国60岁及以上的留守老人数量为4128万。这些留守老人的子女在外打工,他们的衣食起居只能自己照料,对于年纪较大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有时做一顿饭能吃几天。能否吃到热乎乎的饭菜,不仅涉及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每个子女的牵挂。所以,看到这个新闻,相信很多人心中会生出暖意,并由此追问:这样的食堂能不能再多一些?
新闻中的“幸福食堂”规模虽小,却也因此更具可行性。比如,这家食堂靠着镇里支持、企业捐赠和少量村集体收入建设和运营,每顿饭老人掏3块,村里补贴3块;厨师和帮厨通过对外经营获得收入。再比如,知道老人们舍不得花3元吃饭,村委会就动员子女为老人购买餐券。这样一家小型食堂,建设运营花费不多,许多类似村庄效仿成本并不高,可操作性强。而且,子女为老人买餐券的形式,既是子女的孝心也让老人暖心,它所体现的基层治理智慧,也让人赞叹。
此外,随着老人到食堂就餐习惯的养成,食堂也就不再只是吃饭的地方,更成了老人日常交往沟通、村委会开展活动的场所——借着餐前的时间,举办政策宣讲、科普讲座、防诈骗讲座,老人们或因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或在同辈交往中排解孤单。
一间小小的食堂,不但保障了老人基本的午餐需求,更借助集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丰富他们精神世界的所在。应当说,对留守老人的关照,自然是配套服务越完备越专业越好,但是在遍布全国的最基层的村落里,当建设一所高大的养老院还难以实现时,或许只需要一个干净的食堂、一顿热乎的饭菜、一些普通的集体活动,就能给这些留守老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带来不少便利和温暖。这样小而美的实践与探索,可以再多一些。(寻彧)